中新網上海6月23日電 題:數都上海:如何以綠色發展使數字與經濟“相得益彰”?
作者 高志苗 樊中華
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經濟”成為各行業的“時尚先鋒”。上海在全面數字化轉型的當下,如何以綠色發展使數字與經濟“相得益彰”?
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陸雷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綠色和數字是天然的有機結合體,數字技術的核心邏輯是效率,通過提高效率、拉近空間,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碳排放。
“數字社區”打通環保“最后一公里”
拿上紙板箱、塑料瓶、廢棄舊衣服,家住上海市楊浦區政立路580弄小區的王大爺走到樓下“愛分類·愛回收”智能回收柜,為自己的環保賬單又增加了一筆。“太方便了,以前我都是騎電動車到一兩公里的回收點,現在下樓就能解決了。這里還有環保賬單的排名,沒事我還會和老李頭比一比。”
2500多臺智能回收機分布在上海楊浦、寶山、虹口等地,居民只需掃碼或輸入手機號便能進行投遞,方便快捷,在上海全面數字化轉型的當下,“愛分類·愛回收”智能回收柜為“數字社區”打通了環保“最后一公里”。
“愛分類·愛回收”產研總監何佳辰告訴記者,“在上海,我們建立了完整的‘點、站、場’體系,即社區站點、中轉站、集散場,從前端投遞、中端運輸到末端分揀銷售,全流程數據實時上傳到大數據平臺,實現全流程閉環管理,通過數字技術驅動運營效率提高,也通過大數據協助垃圾分類管理部門進行科學決策。2021年再生資源回收量約12萬噸,相當于節省碳排放30萬噸左右。”
上海滬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智慧養殖平臺 高志苗 攝“智慧養殖”實現農漁業“自凈化生態”
上海滬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季錫剛的手機出現提示,智慧養殖平臺顯示8號池塘含氧量過低,他按照提示給池塘添加了增氧劑。
“不到現場我們就能掌握每個池塘的信息,這個智慧養殖平臺為我們提供數據支撐,通過智慧養殖讓螃蟹個大鮮美,我們連續8年獲得全國河蟹大賽金蟹獎。”季錫剛說。
滬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與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水產研究所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河蟹綠色養殖技術研究示范,集成池塘生態高效養殖的水質耦合模型技術、活水循環對流工程技術,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河蟹池塘自凈化生態高效養殖。
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鄉村振興辦公室副主任張磊表示,滬寶水產基地是羅涇鎮打造“數字田園微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通過智慧養殖建立符合都市農漁業生產特點與需求的管理數據模型,為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采用“智慧養殖”的還有崇明區陳家鎮漁光互補數字化生態綜合產業園。利用光伏發電、AI、大數據等技術,生態養殖與光伏發電有機結合,提高了電網清潔能源供電比例,推進“魚、電、環保”融合發展,傳統養殖數字化轉型也打通漁場從生產、加工、流通全環節,降成本、提效率,使水產養殖基地成為當地最具影響力的農業觀光和休閑旅游基地。
“數字工廠”促成降耗與增產“雙豐收”
在上海寶山區,為加快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意愿,2021年邀請258家規上制造業企業參與數字化轉型培訓。以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冷軋車間“黑燈工廠”為示范,樹立多個“自感知、自優化、自決策、自執行”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樣板間”。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信息研究所所長王振表示,綠色發展和數字化之間有聯動關系,數字技術可以推動綠色化實現減排,例如自動化工廠有各種傳感器,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耗能。
上海市寶山區信息委主任沈軼群告訴記者,目前工廠冷軋熱鍍鋅產線的制造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了一批鋼鐵智能工廠核心技術和鋼鐵智能制造實踐方法。項目實施完成后車間勞動效率提升35%,機組產能提升20%,噸鋼能耗下降18%,噸鋼綜合污染物下降30%、噸鋼加工成本下降16%。數字技術賦能升級綠色經濟同時,綠色也成為發展數字產業的底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