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十年來,股票市場規模增長238.9%,債券市場規模增長444.3%,兩個市場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場投資者超過2億,為服務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6月23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李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證監會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加強基礎制度建設,資本市場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市場體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資功能顯著增強,良性市場生態逐步形成。
這十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顯著拓展。大力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創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科創板“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經成為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的重要渠道,期貨期權品種覆蓋國民經濟主要領域。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圍繞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基礎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實現核準制向注冊制的跨越,穩步推進試點注冊制,發行市場化程度、審核注冊效率和可預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關鍵制度得到體系化改善,改革符合市場各方預期。
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長到目前的接近50%,國民經濟支柱地位更加鞏固。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總資產十年間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了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統籌開放和安全,制度型開放翻開新篇章。行業機構外資股比全面放開,啟動滬深港通、滬倫通,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并不斷提升比重,外資連續多年保持凈流入。
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先后實施,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期貨和衍生品法為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礎,“零容忍”執法威懾力顯著增強,市場違法違規成本過低的局面已經得到了根本性改變。
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堅持通過改革提升監管治理效能,健全市場內生穩定和外部約束機制,及時穩定市場預期,資本市場風險總體收斂、基本可控。近年來也經受住了各種國際國內超預期的沖擊,主要指數穩中有升,健康發展態勢持續鞏固。
六大結構性變化顯著
從市場結構來看,資本市場六大結構性變化顯著。李超介紹,一是多層次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各市場、各板塊的特色更加突出。同時,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在整個資本市場中間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是上市公司結構在發生明顯變化,質量得到了明顯改觀。三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效應加快顯現,“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性生態加速形成。四是投資者結構逐步優化,專業機構投資者力量持續壯大。五是產品供給體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更加豐富。六是崇信守法、懲惡揚善的導向持續強化。
資本市場對于支持科技創新有特殊優勢。李超表示,證監會著重從全面支持科技創新的角度,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特殊功能,目前來看,效果比較明顯。從融資方面來看,這兩年科創板、創業板IPO公司數超同期境內市場70%,私募基金累計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超過了10萬億元,其中相當比例都是投向科技創新領域。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融資方面,還體現在激勵機制效應更加顯現,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特有的、多樣的、有效的激勵機制。示范和聚集效應逐步形成,一批科技領先、市場認可的科技創新企業陸續登陸資本市場。(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