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證監會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加強基礎制度建設,資本市場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市場體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資功能顯著增強,良性市場生態逐步形成。”證監會副主席李超6月23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年來,中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規模均位居全球第二,股債融資累計達55萬億元,股票市場投資者超過2億。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
他表示,證監會將繼續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努力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截至2021年末,滬深股市市值達91.6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托管面值達18.7萬億元,商品期貨交易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列,資本市場總體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一系列數據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縱深推進,市場廣度深度持續拓展,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服務高質量發展,資本市場擔負重要使命。李超表示,這十年,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顯著拓展。大力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創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圍繞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基礎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長到目前的接近50%,國民經濟支柱地位更加鞏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總資產十年間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了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李超介紹,這兩年科創板、創業板IPO公司數超同期境內市場70%,私募基金累計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超過10萬億元,其中有相當比例投向了科技創新領域。2021年,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研發強度分別為9.6%和4.6%,遠高于其他板塊。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資本市場建立了與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無縫銜接的價值發現和篩選機制,為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融資服務,積極促進科技與資本融合,帶動了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市場優勝劣汰效應加快顯現
“結構性問題始終是制約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這些年,我們著力用改革的方法和思路去破解結構性難題。”李超表示。
他說,多層次的市場體系結構在發生明顯變化。多層次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各市場、各板塊的特色更加突出。滬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盤藍籌”的特色,科創板堅守“硬科技”的特色,創業板繼續保持“三創四新”的特點,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同時,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在整個資本市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上市公司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市值超過千億元的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完全是空白發展到現在的46家,上市公司也日益成為經濟轉型升級重要的動力源。上市公司資產規模相比十年前增長了兩倍,營業收入、凈利潤總體保持比較高的增速,近三年累計現金分紅達到了4.4萬億元,較之前三年增幅接近50%。
市場優勝劣汰的效應加快顯現。A股市場分化特征更加明顯,各方資金更加青睞龍頭股、績優股。常態化退市機制逐步建立,2019年到2021年強制退市家數是之前十年總和的三倍以上,“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性生態加速形成。
投資者結構逐步優化。截至今年5月底,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達到了22.8%,比2016年提升了6.9個百分點。2021年個人投資者交易占比首次下降到70%以下,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的理念逐步建立。 (昝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