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系列監管新規落地,可轉債市場投資生態正在發生變化。對于此前可轉債市場的部分投機者來說,正迎來“緊箍咒”。作為可轉債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公募機構又如何看待新的投資生態?
一些公募機構表示,監管新規對公募機構投資可轉債的整體影響不大,因為公募在投資可轉債時一般采取穩健的策略。與此同時,由于炒作資金流出,疊加公募“固收+”基金在可轉債倉位上的調整,可轉債市場或面臨整體流動性的變化。
可轉債交易活躍
可轉債已經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投資標的。
德邦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可轉債市場全年成交額高達15.62萬億元,為史上最高水平,同時也是該市場年度成交額首次超過15萬億元。2021年全年中證轉債指數的漲幅為18.48%,僅次于2019年的25.15%。具體來看,2021年上半年可轉債市場表現相對平淡,下半年市場量價齊升,交易額約占全年成交額的三分之二。市場交易活躍,涌現出許多漲幅較好的品種,例如百川轉債、久吾轉債等在單月中均曾“翻倍”;部分行業受關注度較高,如光學光電子行業、化學制品行業等屢屢進入行業平均漲跌幅和累計交易額前列。
到了2022年,可轉債投資同樣備受市場關注。雖然中證轉債指數從開年到4月底迎來不小幅度的調整,但是在4月底創下階段性低點后,中證轉債指數近期迅速反彈。在個債上,市場熱情更是明顯。例如,5月17日,永吉轉債以150元“頂格”開盤,隨即觸發臨時停牌,收盤前最后3分鐘復牌,價格再次拉升超150%,最終全天上漲276.16%。5月23日,永吉轉債上市首日大漲的“謎底”揭開,上交所對鄭某名下證券賬戶作出了限制交易的紀律處分。
正是看到了可轉債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亂象,監管部門及時出手。為落實《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辦法》要求,進一步防范可轉債交易風險,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在證監會統籌指導下,滬深交易所起草了《可轉換公司債券交易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自6月17日起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同時,為進一步強化可轉債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滬深交易所同步發布《關于可轉換公司債券適當性管理相關事項的通知》,自6月18日起實施。
市場生態發生改變
對于此次可轉債新規,上海證券人士指出,可轉債由于其股和債雙重特性,既是機構投資者“固收+”產品重要配置方向,也成為中小投資者短期的博弈工具,不排除部分可轉債不論是從股的特性出發,還是從債的特性出發,都透支了未來的收益潛力。
“可轉債新規不僅規范了可轉債市場,也具有重要信號意義:可轉債新規規范可轉債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尤其是針對可轉債市場炒作風氣,在上市首日漲幅、成交量和換手率等層面監管要求更加嚴格,有助于降低可轉債日內波動性。”上海證券人士表示。
新的監管要求已經帶來了可轉債市場一定的生態變化。中證轉債指數在本周開始調整,在成交額上,也有一定的收縮跡象。特別是新上市的可轉債,近日并未出現爆炒的情況。與此同時,不少“老”品種出現了大幅波動。例如,6月21日,模塑轉債大幅上漲26.12%;6月22日,又有道恩轉債等個債漲幅明顯。
“目前接觸的幾個可轉債投資客戶,整體的活躍度有所降低。在監管明確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估計炒作力量會階段性蟄伏。但是,可轉債還是一個便于炒作的對象,特別是部分盤子小、易于操控的品種,還是會被市場資金緊盯不放。行業中也有一批投機者,專門做這樣的市場炒作。”一位券商營業部人士表示。
關注市場情緒變化
對于新的監管要求,新華基金指出,總體來說,對機構投資者參與可轉債市場的影響不大,但需要關注市場情緒的變化。如果后續市場情緒降溫的話,對部分品種的估值可能會有一些影響,短期要密切關注市場成交量變化。
“公募機構因為有日內回轉交易的限制,本身很少參與短線炒作。如果持倉個債出現被爆炒的情況,我們也會選擇迅速賣出,不論是打新獲得或是二級市場買入的品種,都會這樣操作。”一位可轉債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表示。另有公募基金人士指出,公司投資可轉債,選擇區間非常窄。“債性和股性之間的平衡很重要,我們一般都會對可轉債的價格有嚴格要求,一旦過于偏離,肯定是不會投資的。”
不過,基金人士提示,對于“固收+”產品中可轉債倉位的認定問題,會對公募基金參與可轉債投資的資金產生一定制約。此前有消息稱,公募機構向證監會提交債券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申報材料時會收到反饋,提示基金組合配置可轉債資產將算作權益投資范圍。
一位基金公司固收投資總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新基金中的可轉債投資已經開始收緊。與此同時,公司存量‘固收+’基金中的可轉債投資也會隨之受限,此前公司內部已經在產品含權情況計算中將可轉債算作權益投資,后續應該會更嚴格。” (徐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