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如常的經濟活動正在快速回歸。經歷了“慢下來”的申城,正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用“加速跑”的姿態重振市場信心、培育發展動能。
不久前,在浦江之畔,北外灘世界會客廳高朋滿座,一場高規格的“2022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以下簡稱“投促大會”)成為這座城市發展提速的生動注腳——總投資5658億元的322個重大產業項目在這里集中簽約,總投資1627億元的48個重大產業項目宣布集中開工。累計規模超過7200億元的重大項目進展釋放出強烈信號:上海仍是我國投資興業的熱土,這座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的基本盤沒有動搖,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
重大項目紛至沓來
盛夏之際,上海灘的投資熱度也空前高漲。與去年投促大會相比,今年重大產業項目簽約數量增長49%,投資額增長15.5%。在疫情防控的巨大壓力下取得這份成績單,充分說明了上海正在全力以赴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兩手贏。
隨著大上海保衛戰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打贏經濟恢復和重振攻堅戰,已成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作為疫情后的首場大型活動,這次投資促進大會的召開表明全市上下加快推進經濟恢復重振的信心。”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張宏韜說,這些重大產業項目,既涵蓋了“3+6”新型產業體系,也包括一批金融、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共簽約項目90個,總投資2049億元。比如,小華半導體有限公司計劃投資8億元重點突破設備智能管理SOC芯片解決移動計算機平臺領域“卡脖子”問題,江蘇亞盛醫藥開發有限公司擬投資30億元建設營銷與臨床醫學兩大中心,億咖通(上海)技術有限公司擬投資15億元建設自動駕駛與超級大腦研發中心等重大項目。六大重點領域中,一批高能級項目、央企項目落地,如中國電信擬投資80億元打造長三角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調度平臺和直連網絡建設項目,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擬投資10億元建立供應鏈科技總部,中鐵四局擬投資15億元建立上海總部等。
“企業很多項目在疫情期間一直與上海各區、各管委會持續溝通,疫情并沒有動搖企業投資上海的決定,也有很多項目是各區、管委會在疫情期間通過‘云見面’‘云招商’形式努力爭取來的。”張宏韜說,當前簽約項目都是近階段上海聚力穩經濟、穩投資的階段工作成果。
同時,此次投促大會集中發布了元宇宙、綠色低碳、智能終端、數字經濟4個“新賽道”的投資促進方案。預計到2025年,上海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力爭突破5000億元,元宇宙產業規模突破3500億元,智能終端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新賽道”又將形成新的萬億元級市場。
對此,上海市金山區委書記劉健的感受頗能代表上海各區對當前經濟建設提速的看法,“今天的新增建設就是明天的新增經濟總量,今天新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新產業結構”。下一步,上海各區將繼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和最一流的營商環境,確保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達產。
外資堅定“做多”上海
就在投促大會的前一天,上海市市長龔正為新一批3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0家外資研發中心頒發了證書,這意味著一批新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集中落戶上海。經歷了疫情影響,全球企業為何對投資上海、“做多”上海的信心不減?
“投資不可目光短淺,公司看中的就是上海長期以來的經濟輻射地位和發展優勢。從另一個角度看,疫情對產業鏈的影響,更凸顯了這座城市在全球經濟鏈條中的重要作用。”奧地利自動化企業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此次將跨國地區總部設在了上海,該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表示,以他們所在的先進智能制造業為例,上海疫情對該公司的中國乃至全球市場業務造成一定影響,但在相關政府部門積極支持下,4月中下旬公司即恢復了業務運營能力,確保了對用戶的物流發貨供應。政府對外資企業的支持力度實實在在地打動了貝加萊,上海的良好營商環境、人才密集度、輻射華東地區的供應鏈保障,是該公司加大在上海投資的持續信心來源。
路易達孚(上海)有限公司北亞區CEO陳嘉淵也有同樣感受。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全球農產品貿易和加工企業,路易達孚此次將地區總部設在上海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陳嘉淵將其歸結為4點原因。第一,上海是人才集聚的中心,有著出色的科教、文娛、醫療等各方面資源,是國內乃至全球人才愿意生活和工作的城市,這樣的人才資源儲備對于企業而言具有很大吸引力。
第二,上海擁有強大的創新動能,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創新,甚至在政府監管和管理方面的很多創新模式都讓外資企業受益匪淺。陳嘉淵表示,去年該公司就受益于自貿區政策,通過跨境人民幣業務解決了企業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幫助企業實現了飛速發展。
第三,上海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完善的產業鏈配套。“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可以證明上海產業鏈配套的完善。”陳嘉淵說,該公司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需要很多合作伙伴協同發展,但由于上海已在數字化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公司的許多合作伙伴都已提前布局在上海,這樣一來,路易達孚也就近水樓臺地享受了數字化轉型服務的便利,這為公司發展開拓了更多可能性。
“第四,上海各級政府無微不至的幫助,給企業發展注入信心,讓我們相信困難是暫時的,企業有充足的底氣和信心與政府攜手渡過難關、迎接挑戰。”陳嘉淵說。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信心并不是空喊口號,它源自于一個又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和協調。相關部門全力為企業雪中送炭,各級政府扎實開展“大走訪、大排查”主動服務上門,企業在良好的營商環境中得以心無旁騖地謀發展。
上海本輪疫情封控期間,正是上海森中電器有限公司獲取冬季產品外貿訂單的關鍵時間點。5月中旬,由于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企業不能正常復工復產,海外客戶擔心所需貨物不能按時交貨而影響冬季銷售業績,因而決定取消原定的5萬條地毯和毛毯訂單。
外貿訂單的流失對森中電器這類傳統加工貿易企業造成了一定影響,如何保住訂單是他們最關切的問題。“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森中電器面臨著上游原料供應短缺、出口訂單推遲、國際物流不暢、運費上漲、人員上崗困難等問題。為解決企業難題,松江海關加急為森中電器辦理兩本加工貿易手冊,涉及貨值50余萬美元;開辟‘綠色通道’,加急按下加工貿易料件流轉‘加速鍵’。”松江海關保稅監管一科科長黃素萍說,在了解到森中電器擔心訂單流失的情況后,松江海關第一時間建立“一對一”關企溝通渠道,及時掌握企業通關訴求,緊貼企業需求制定針對性服務舉措。
6月初,在各方努力下,森中電器全面恢復生產,海外客戶得知這一信息后,第一時間恢復了原來取消的訂單,并在原有訂單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追加。
“這次訂單的‘飛走又飛回’充分體現了中國制造業的優勢,也體現了政府部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辦實事的作風。”上海森中電器有限公司關務經理馬偉說,海外客戶看中的是上海制造業很多無可替代的優勢。比如,成熟完善的電商產業優勢、產業鏈優勢、產業集聚優勢、規模優勢等,特別是政策保障和服務企業的力度,讓海外客戶信賴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相信隨著各項幫扶政策的落地,國內外市場主體的活力將會被進一步激發。
本報記者 李治國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