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8日電 (記者 左宇坤)如何彌補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缺口?6月28日,在2022年ESG全球領導者峰會上,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提出,互聯網信息平臺是我國的一大優勢,應當利用好。
樓繼偉指出,由于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僅僅依靠一般的商業金融機構,小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往往融資困難。針對這一問題,國家推出了普惠小微貸款政策,要求商業銀行增加普惠小微貸款。
“實際上是要求銀行履行社會責任,這與銀行的股東責任往往是沖突的。銀行股東是多元化的,例如四大國有銀行都已上市,要求社會股東都承擔社會責任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公共部門發揮作用。”樓繼偉認為。
他舉例,有些地方財政對當地法人銀行支持小微企業貸款,也就是“支小貸款”給予貼息,人民銀行有專門的支小再貸款和相應的貸款貼息;財政部會同有關金融機構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以融資再擔保為主業,適當開展股權投資業務,并可對省級擔保基金注入資本金。
“這些措施對銀行增加普惠小微貸款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但仍是相當碎片化的,需要大力改進。”樓繼偉認為,互聯網信息平臺是我國的一大優勢,應當利用好。
他表示,目前互聯網信息平臺主要做助貸業務,利用大數據和算法,有畫像準確、風險識別能力強、風險定價水平高的優勢,可以幫助中小銀行獲得客戶和做風險識別。有的專家分析貸款利率可以降低約2個百分點,但要防范系統性風險。
“這些平臺不能只做助貸業務,要做聯合貸款,平臺金融公司必須有一定比例的跟貸,比如不超過10%,保持風險留存。這一比例不宜過高,聯合貸款如占用大量的資本金,會壓抑平臺的助貸優勢。”樓繼偉說。
樓繼偉同時表示,規制要在發揮優勢和控制風險之間尋求平衡。還可以對所服務的金融機構做出數量規制。互聯網信息平臺具有壟斷性,那就引入壟斷競爭,通過有規制的競爭降低系統性風險,有了規制就要按其嚴格監管,包括持牌經營。
至于公司自身治理方面,樓繼偉提到,首先,企業自身要建立高效的治理機制,包括投資決策、機構運營、管理會計、內部控制和風險管控等等。其次是識別管理對手方風險,這往往需要依靠公共部門的作用。政府監管部門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要將風險控制在早期,絕不能讓其爆發。(中新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