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細胞”活力越旺盛,經濟“肌體”才會越健康。
今年以來,受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影響,各類市場主體面臨較大壓力。越是壓力大,就越要聚焦市場主體的“急難愁盼”。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餐飲、住宿、零售、文化、旅游、客運等行業就業容量大、受疫情影響重,各項幫扶政策都要予以傾斜,支持這些行業企業挺得住、過難關、有奔頭?!?/p>
近段時間,更是有一系列紓困舉措密集出臺,使金融“活水”發揮培育新動能的乘數效應。
于是我們看到,面對成本高企、利潤愈薄,在廣東佛山從事物流運輸行業十余年的李先生夫婦,其多年打拼積累即將付諸東流時,金融“及時雨”下到了他們的心坎上,“這筆錢可以說是我們搞運輸的救命錢?!边@是李先生的真心之語,更是疫情背景下萬千小微企業在獲得金融“活水”滴灌時的真實寫照。
面對疫情,銀行業扛起責任擔當,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身處困境的各類企業“輸血”加大資金支持,創新金融手段協助企業“造血”,確保金融服務不斷檔、不掉線。
近日5月份金融數據出爐,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超預期,同比多增3920億元。這一方面得益于社會經濟活動回暖、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得到釋放;另一方面,則是為實現穩信貸目標,金融機構“應投盡投”。
見微知著,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個鮮活案例,背后凸顯的正是“金融溫度”。在支持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投放等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貢獻了了不起的金融力量,不僅能“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道路上,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相信通過像建設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可以幫助更多中小微企業走過“寒冬”,將“金融溫度”傳遞。(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