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 萌
近日,深交所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通知》,提出“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創業板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2022年底前實施專人對接、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等舉措,進一步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
今年來,創業板股權融資市場總體表現良好,IPO融資與再融資規模呈現“一升一降”趨勢。
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6月28日,以發行日為基準(下同),今年以來創業板股權融資規模達1627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IPO融資規模達830億元,同比增長54%;再融資(含增發、配股、可轉債)規模達797億元,同比減少20%。
定增規模增速達20%
“快速通道”效果顯現
受訪專家認為,創業板IPO融資與再融資的“此消彼長”主要受二級市場因素影響。
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IPO方面,主要是新股發行價受影響較為明顯,破發現象時有發生,但并不影響其融資規模;再融資方面,今年上半年發行計劃多是去年確定,部分發行價已接近或高于當前市場價,資金參與意愿下降,公司募資存在一定困難,導致再融資規模下降。
“創業板再融資受二級市場行情影響較大,即使再融資項目定價在現行政策上有一定折扣優惠,但此前階段性下跌形成的市場預期還是對投資者的認購熱情帶來消極影響。”聯儲證券投資銀行一部總經理孫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具體來看,定增募資成為主流形式。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創業板定增規模達712億元,同比增長20%,占再融資總規模的89%。另據創業板發行上市審核信息公開網站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今年共有120個創業板再融資項目,其中75個為定增項目,占比63%;另有43個可轉債項目,2個配股項目。
引人關注的是,今年以來走“快速通道”的定增項目明顯增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已有8個采用簡易程序的定增項目,遠多于去年同期,且6個項目已注冊生效。
記者注意到,采用簡易程序的定增項目,從獲受理到注冊生效,大約只需10日左右。根據相關規定,采用簡易程序的定增項目的條件為:向特定對象發行融資總額不超過3億元且不超過最近一年末凈資產20%的股票。
另外,今年以來創業板可轉債融資規模不足百億元,較去年同期降幅明顯。
對此,孫昉分析稱,從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今年的可轉債數量及規模變動并不大。可轉債本身有其發行周期,雖然上半年融資金額較去年同期下降,但目前已啟動發行尚未融資到位的項目數量明顯增加,且平均融資額度也無明顯變低的情況。總體上,從全年趨勢來看,可轉債發行規模將穩中有升。
注冊生效項目減少
優質企業更受追捧
從審核狀態來看,今年120個創業板再融資項目中,37個項目已注冊生效,相較于去年同期(107個)降幅明顯,另有11個提交注冊。此外,還有14個項目終止審核,均為主動撤回材料。
針對今年注冊生效再融資項目減少的現象,孫昉認為主要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上半年二級市場交易行情降低了上市主體對成功發行的信心;另一方面,疫情等因素對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創業板中小民營企業影響更加明顯,投資者對優質標的認購熱情高,對次優標的融資參與熱情并不高。
孫昉預計,下半年創業板再融資市場應該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并不會出現井噴式增長。目前來看,受到疫情、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大量上市主體內部造血能力減弱,對外融資需求強烈,監管部門將持續加大對上市主體的扶持力度。對于投資者而言,投資決策將更加謹慎,對優質上市主體的追捧和對劣質主體的拋棄都將更加堅決,再融資項目將進一步分化。
“創業板再融資市場化程度高,與市場走勢密切相關,今年仍會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桂浩明認為,尤其是對創業板優質企業而言,再融資更易得到資金青睞。然而,不少創業板公司基于擴張性經營策略制定再融資計劃,能否繼續推行取決于今年經營情況,受市場因素影響明顯,因此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