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榮
最新北京水生態“體檢報告”日前出爐——148個被監測水體中,處于健康等級的水體占比超八成,水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水生態“體檢”良好,也很契合市民的現實觀感。這些年,從中心城區到生態涵養區,從平原地帶到山區溝壑,碧湖、清渠、綠堤數量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永定河全線通水碧波蕩漾,大運河京冀段實現旅游通航,蓮石湖畔水草豐茂,盧溝橋上水月相映,前門三里河重現“水穿街巷”……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卷,不斷刷新著大家對首都北京的綠色印象。
人間萬事出艱辛。綠水青山映京城,讓我們直觀看到,環境污染的進程是可逆的,動真格的治理是可以帶來質變的。長期以來,北京的“水家底”并不充裕,尤其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長,水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河湖污染斷流,水庫水量告急,地下水存儲量虧損嚴重……嚴峻現實下,北京積極轉變思路,劃定生態控制紅線底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水資源不再單純被視為“短板”,而成為約束發展沖動、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水生態持續向好,是首都綠色發展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把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從連續實施三個三年污水治理行動計劃,到嚴格落實“史上最嚴”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從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合作全面鋪開,到建立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戰風沙”“治污水”“斗霧霾”,穩扎穩打的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廣泛而深刻地改變著京城面貌。天藍水清、林茂鳥歸,口袋公園隨處見,出門遛彎抬腳見綠,為廣大市民生活增添愜意,也讓城市“軟性”競爭力不斷提升。旅游文創如火如荼,休閑經濟百花齊放,山林產業方興未艾,密云、延慶等眾多生態涵養區,也都靠夯實生態家底吃上了“環境飯”。
事實說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生態紅利就可以變成發展紅利。而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多贏局面,也讓越來越多市民發自內心支持護水增綠。當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隨著大面兒上的環境問題逐步改善,之后生態成色每提升一分,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呼喚更細、更實的行動。
“讓通州的小兔能一路跑到延慶去。”藍綠交織、水城共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追求。保持“咬定青山”的勁頭,保水、護山、守規、興城,城市發展的生態優勢定會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