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凌云6月30日電(勞宇 周昌富 涂朝統)背篼、籮筐等竹制品,是山里人最常見、最熟悉的生產工具,也承載著許多人童年的記憶。如今,廣西百色市凌云縣朝里瑤族鄉羊囊村巴囊屯村民還保留著編織背篼的純手工制作手藝,這不僅傳承了傳統的手工藝,也能增加群眾的收入。
圖為羊囊村村民制作竹條。 涂朝統 攝“我們羊囊村竹林大概有一千多畝,村民們都是用竹子來編織背篼,籮筐等農用工具。”凌云縣朝里瑤族鄉羊囊村村委副主任羅友高30日介紹,村里編織制作的背篼、籮筐銷售渠道主要是對外批發,每個大概能賣60元。
據了解,羊囊村全村下轄4個自然屯,共280戶1398人。全村總面積約29平方公里,其中竹林1148畝,是屬純瑤族聚居的土山村落,生態環境好,林地資源豐富。村民們利用竹絲就可以編織出各種形態的農用工具。
圖為羊囊村村民在編制竹制品。 涂朝統 攝“平時我們都是外出務工的,只能利用閑暇的時間來編織背篼。”朝里瑤族鄉羊囊村村民王功成說,我們用3-4天的時間,可以編織15個左右,有時候會趁圩日拿去街上賣,增加家庭收入。
據悉,羊囊村素有手工編織工藝品的傳統,所編制的背簍等竹制品俏銷十里八鄉,常有商人上門訂購。近年來,該村活用千畝竹林優勢資源,傳承編織工藝,通過訂單式制作、圩日上街零售等方式,每年對外售出背簍1.2萬個,帶動該村50余戶增收致富,戶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