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7月1日電 題:減稅負為在廈港企深耕內地市場增信心
作者 葉林蔚 林鉆玲 蘇廣嵐
“創業30多年來,我深刻感受到,廣闊的內地市場對許多懷抱創業熱情的人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和條件。”20世紀80年代,作為最早一批來內地“淘金”的香港商人,李冠嘉一家率先把投資目光落到首批經濟特區之一的廈門。
李冠嘉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當時的廈門正處于大開發階段,特別是制造業屬于朝陽產業,于是他開辦了廈門協生針紡織成衣有限公司,經營效益每年穩步增長。
賺到“第一桶金”之后,李冠嘉又把投資目光轉向了制藥等行業。2010年,隨著原材料和用工成本的增長,一大批制造業陸續遷移到東南亞地區,紡織行業成為夕陽產業。受益于廈門良好的營商環境,李冠嘉的公司嘗試轉型升級。“從2020年開始修建新廠房,累計投入88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項目去年底正式完工,現在可使用面積達4萬平方米。”
因修建廠房,公司賬上產生600多萬元的留抵稅額。在稅務部門的輔導下,公司于去年申請退回留抵稅款243萬元。
“隨著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落地實施,日前公司又獲得了425萬元的留抵退稅款。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讓企業干事創業更有信心了。”李冠嘉說,公司于今年5月開始試運營物流服務,目前已和金日制藥(中國)有限公司等幾家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拓展新的客戶群,目標是在5年內建成一家具有一定規模的物流配送公司。
享受到稅惠紅利的,還有合資港企廈門日上金屬有限公司。看著賬上316萬余元的“進項數據”轉化為“真金白銀”,公司辦稅人員楊春光十分欣喜:“公司主要生產出口鋼圈、鋁圈、盤式制動器等車用部件。國外疫情影響企業銷量,此前取得的進項稅額無法消化。留抵退稅政策的有效實施,盤活了企業資金流,公司得以償還賬款,并積極采購生產。”
在稅負做“減法”的同時,廈門稅務部門在服務上做“加法”,推行出口退稅“網上辦”“無紙化”等“非接觸式”辦理。
“2022年上半年我們享受的出口退稅金額超過4000萬元,審批也十分迅速高效。”港企廈門太平貨柜制造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陳麗芳介紹說,受疫情影響,公司生產集裝箱的卷鋼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艱難的物流運輸和停工待料等情況影響產品交付和賬款回收,但出口退稅款的快速到賬盤活了公司的資金流,有效緩解了經營壓力。
“我經常鼓勵香港的朋友來內地創業,并為他們尋找合適的機會。”李冠嘉告訴記者,“企業能夠創業轉型、快速發展,離不開內地良好營商環境的加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