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數字經濟的發展、全球電商滲透率的提升正在助推中國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波士頓咨詢(BCG )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伙人以及消費者領域專項中國區負責人楊立坦言,疫情讓中國消費品有了更快與海外消費者建立鏈接和服務的平臺,全球消費者對中國產品、品牌的信任度、認可度都在進一步提升。
“目前,一些中國消費品牌,在發展初期就有構建全球化的發展愿景是非常好的。”楊立說。
品牌出海要想清楚,戰略目的是什么?定位是什么?公司的組織構架怎么調整?如何用人?怎么貼近當地市場……這些課題對一家公司的組織管理能力要求極高。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消費品牌布局全球化,站在華為、海爾等巨人的肩膀上,布局一個全球化的組織構架,做好本土化,讓組織充滿活力,保證理念、方法和執行,才能少吃苦,少踩坑,加速做大做強。
2008年,海爾日本區域CEO杜鏡國遇到了難題:獎金發不下去。當時,日本團隊開發的一款冰箱大賣,按制度,將以貢獻大小給團隊每人發獎金。但在年功序列、論資排輩的日本員工看來,成果是團隊的,獎勵團隊就該平均主義,否則寧可不要獎金,也不愿“得罪”同僚。
于是,杜鏡國花了半年時間,和整個團隊溝通,拿評價數據說話,說服團隊接受“海爾”式的激勵,這種按貢獻分配的“獎金”沖擊了海外團隊的價值觀,但也形成一個轉機——大家工作更積極、主動。幾年后,有員工甚至毛遂自薦,“挑戰”自己的領導,這種“以下克上”,在日本職場里是極罕見的,它是“按貢獻分配”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的結果。
由此,海爾在日本“有破、有立”,保證了海外組織的活力,調動了當地人才,避免派去更多國內高管,引發更多沖突對立。
無獨有偶,任正非也一再強調:組織必須充滿活力。當年華為出海,先用本土團隊攻堅,將快速反應的服務復制過去,扎下根,建立品牌認知,再在當地招兵買馬,建研究院等,穩扎穩打,融入海外市場。一切都是為了融合當地文化、習俗。甚至連展會上LOGO的顏色,也會根據當地人的忌憚與偏愛做調整。
同樣,小米出海,也在本地化方面精耕細作。2017年底,小米進入西班牙,這是西歐第一站,不容有失。當時準備時間只有5個月,要選品,為小米之家選址,選擇合作伙伴、鋪貨,結果,靠著西班牙“米粉”的幫助、建議,事事順利,小米在西班牙一炮而紅。
通過將“粉絲經濟”復制到海外,率先建立本地語言的社交賬號和米粉社區,招募本地員工運營,小米迅速拉近了用戶距離,降低溝通成本,也讓米粉的訴求迅速被反饋,幫助本地化手機調整研發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小米還培養出一批本地高管,成為其海外業務的主心骨。于是,出海8年后,2022年一季度,小米境外市場收入375億元,已占總收入的51.1%。
除了做好本地化,讓組織充滿活力,近年來,企業“全球化原生思維”也不斷被提及。高榕資本投資合伙人劉新華表示,當下新晉中國品牌可考慮從創立開始就以全球化視野和格局運作,在合規的基礎上進行全球組織協作管理、資源配置、研發布局以及供應鏈建設。
不難發現,當下一些新銳品牌,從成立之初就已有了“全球化思維”,從組織布局上下功夫。
以估值1000億美元的跨境電商獨立站Shein為例。BCG報告顯示,2008年成立后,Shein就用一年時間組建了10人的Facebook投放團隊,由2名資深員工,帶領8名小語種新人啟動,之后,又將這種投放機制拓展到Ins、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再遍布網紅合作、App推廣等方面。
正是這全渠道引流,保證Shein獲得源源不斷的流量,能積累品牌認知,沉淀私域用戶規模。隨著品牌效應強化,還大大降低其流量成本,如今,它的自有渠道和用戶自主搜索,貢獻了35%的流量。
在供應鏈上,Shein依托中國制造的效率優勢,把這條“鏈”做到極致。其技術團隊每天從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等渠道爬取熱詞、熱圖,將最流行的品類、款式、價位段等數據,匯總給設計師,后者快速打樣,拍圖,平臺拿圖投放測款,找到最受歡迎的設計。
之后,小單快反,平臺在廣東服裝制造大本營壓低成本,分單給3000多家合作工廠,工廠每單接10-20個款,150-400件/款,15天內交付上架,全流程下來,不到20天。比海外快時尚品牌省去10天左右。最后,這些商品通過Shein全球的6個物流中心,送到各國消費者手中。
正是這樣加速布局全球化組織,才讓Shein大行其道,高速成長,帶紅了DTC(Direct to Consumer,直接觸達消費者)這種商業模式。這類模式,最近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內美妝品牌采用。
在日本、美國持續走紅的國貨彩妝花西子亦在中國品牌全球化隊伍之中。花西子海外運營負責人表示,目前花西子已經在布局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以逐漸打造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成為真正生在中國、具有全球化影響力的品牌和企業。“未來,對海外本地消費者美妝需求的洞察,對各地監管和法規的理解,都需要品牌強化全球化布局,增強對全球人才、資源的引入和整合能力。”
前不久發布的《2022中國品牌出海服務市場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品牌發展將逐步走進“全球化”發展時代,“出海”概念將不斷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中國品牌只有盡快成為全球化公司才能建立真正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