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7月27日電 (記者 尹海明)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新聞社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消費論壇”27日在海口召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尚未改變,穩增長重在穩消費,穩消費重在穩消費預期,穩消費預期重在結構性政策調整。
遲福林說,當前,消費信心、消費傾向、消費意愿呈現“三下降”趨勢。消費預期轉弱嚴重制約增長復蘇。消費預期不僅是城鄉居民在消費領域的預期,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對經濟增長的預期。
但他同時表示,中國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尚未改變。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仍是一個大趨勢。進入新發展階段,14億人的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升級。盡管短期面臨疫情的嚴重沖擊,但未來5-10年,中國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活性服務業仍處于較快發展態勢中,市場潛力巨大。2013年至2021年期間,中國居民服務型消費年均增速10.6%(不考慮價格因素)。如果2022年保守估計為零增長,2023年至2030年增速預計為7%,初步估計到2030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服務型消費水平將超過1.8萬元,服務型消費占比2025年有望達到52%,到2030年有望達到55%-60%。這是穩消費預期的最大底氣。
同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蘊藏巨大的消費潛力。例如,1992年中國消費市場規模僅為美國的9.9%,到2021年提升到92.17%。按常態化的增長態勢,未來幾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例如,在醫療健康上,預計到2030年,中國醫療衛生市場需求將達到15萬億元(2021年為7.55萬億元);在信息消費上,5G商用將直接帶動信息消費8.2萬億元,其中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產品的升級換代將釋放4.3萬億信息消費空間;在文化消費領域,傳統歷史文化消費不斷興起,“新國潮”“傳統文化+數字經濟”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載體,也成為新消費的重要內容。
此外,服務貿易蘊含巨大增長潛力。如,服務貿易是中歐經貿合作的最大潛力所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的測算表明,2019年,中國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占比為14.6%,比全球平均水平23.8%低9.2個百分點。如果中歐服務貿易占比達到23.8%的全球平均水平,中歐服務貿易規模將達到1678億美元。
遲福林說,穩消費預期重在結構性政策調整。首先,要把改善消費預期作為穩經濟大盤的著力點。未來幾個月是穩消費的關鍵期,要加大結構性政策調整力度。其次,加大以穩市場主體為重點的結構性政策調整,切實推動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政策調整,有效應對就業壓力加大等。最后,要盡快出臺穩消費預期的一攬子舉措。例如,優化現有支持消費的某些政策,使短期消費刺激與改善消費預期有機結合;加大公共消費政策力度;加快數字消費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