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7月27日電 題:中國消費持續增長面對哪些挑戰?如何穩預期?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今年6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經歷3個月負增長之后實現“由負轉正”,出現回暖跡象。正在海口參加第二屆中國消費論壇的多位專家表示,未來中國消費持續復蘇仍面臨許多挑戰,但中國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尚未改變。
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大國,中國的消費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中國消費持續增長面對哪些新挑戰?又如何穩定消費預期?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當前,受疫情沖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消費信心、消費傾向、消費意愿呈現“三下降”趨勢。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夏德仁表示,總體來看,最近這些年中國消費總量有了長足發展,消費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但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消費發展的經濟基礎不是很牢固、疫情多點頻發不穩定、消費結構升級缺乏足夠動力、外部環境不完善等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稱,新形勢下消費增長面臨全球化停滯、供應鏈收縮、貿易投資調整、老齡化社會、沖突對抗加劇等多方面的新挑戰。
當前如何穩定消費預期?
遲福林說,穩消費重在穩消費預期。穩消費預期重在結構性政策調整,穩企業、穩就業。要把改善消費預期作為穩經濟大盤的著力點,加大以穩市場主體為重點的結構性政策調整,盡快出臺穩消費預期的一攬子舉措。例如,優化現有支持消費的某些政策,加大公共消費政策力度,加快數字消費等。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穩定消費預期,需要預期管理政策。第一,穩就業政策能夠穩定收入,是消費增長的基礎。其次,在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需要有適應性的新政策。在滿足舊消費預期的同時,創造新的消費預期。第三,在新的消費趨勢下,消費不是單一的經濟問題,而是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需要有一攬子的政策。
夏德仁建議采取有效措施穩定消費預期,包括進一步統籌疫情防控和社會發展,減輕對企業經營和生活的影響,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恢復消費者信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建議,加快發展服務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他說,中國服務消費呈現加快數字化、加快高端化、消費主體年輕化三大趨勢,是擴大消費的新引擎。推動服務消費擴容,要挖掘服務消費市場潛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同時鼓勵節假日消費和夜間經濟發展;擴大服務業供給,健全服務業標準和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推動不同細分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政府加大公共服務消費支出;更好發揮海南自貿港改革創新的示范作用。
論壇上發布的《中國消費結構升級的現狀與趨勢》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尚未改變,服務型消費實現“雙回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升,文化消費、健康消費、信息消費等仍保持兩位數增長,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亮點較為突出,服務型消費回流初見成效。
遲福林表示,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仍是一個大趨勢。14億人的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升級。盡管短期面臨疫情的嚴重沖擊,但未來5至10年,中國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活性服務業仍處于較快發展態勢中,市場潛力巨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