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謀近半年,國軒高科、格林美等4家鋰電龍頭終于在瑞士上市。
“鋰電企業作為國內相對優質的企業,會在政策推動下更積極地走向國際”,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8月2日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瑞士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中國企業掛牌能夠更好吸引國際投資者、特別是歐洲的投資者,加上歐洲也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市場,也有利于中國企業開拓當地的資源。
“特斯拉CEO馬斯克說,現在的鋰電池就是過去的石油,為了石油我們曾經戰斗過,現在是不是也要為鋰資源戰斗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近日在“智薈中歐·北京論壇”上發問。該論壇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能源基金會特別支持。
但是,在鋰電池版圖爭奪戰打響的背后,企業也面臨著不同的環保要求。劉金成透露,目前億緯鋰能生產每瓦時電池的碳排放有87g,但是歐洲客戶要求到2030年碳排放只能有15g。此次瑞士上市的格林美則在2021年年報披露,公司近十年累計環保投入占公司總利潤的六成。
既要環保達標也要發展盈利,這筆經濟賬怎么算?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上述論壇中做出判斷——隨著產量擴大、技術改進,成本下降加快,綠色產品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比傳統產品價格要高,但綠色溢價未來總會逐步由正變負。
鋰電龍頭扎堆赴海外上市 打響版圖爭奪戰
“目前的產業結構之下,中國整個鋰電池產業鏈在全球占有優勢地位”,劉金成稱,鋰電讓我們國家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
不僅是國內企業,國際巨頭同樣關注鋰電。今年7月,有基金合伙人在推特上發言稱“沒有能源的獨立,就沒有安全”,馬斯克隨后公開回復表示,鋰電池就是新的石油。
事實上,為了擴張版圖,我國不少鋰電企業已經打響了“新石油”爭奪戰。
7月28日,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正式開通,我國首批四家上市公司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這四家公司分別為科達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國軒高科。此外,欣旺達的相關申請也已經獲得證監會受理,即將成為第五家公司。
一方面,多家上市公司都明確表示,此舉有助于拓寬融資渠道。例如科達制造公開表示,此次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將有利于公司拓展國際融資渠道,吸引更多外國資本支持公司業務發展,并豐富公司股東結構的多元化程度,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
另一方面,提升品牌影響力也是上述幾家公司的重要目標之一。“此舉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國際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場業務,提升企業在國際上的品牌形象,落地全球化戰略,提升和鞏固公司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國軒高科表示。
媒體報道稱,國軒高科計劃在2025年將三分之一的產能轉移到海外,以滿足海外電動汽車制造商和儲能家庭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今年6月末,國軒高科在德國哥廷根基地舉行了揭牌儀式。據介紹,國軒高科的哥廷根基地會開發符合歐洲本土的新能源電池產品,開展大巴電池、汽車電池、儲能電池、移動充電等系列產品的生產,未來客戶擬覆蓋儲能、商用車及乘用車領域。此外,國軒高科還宣布了美國建廠計劃。
杉杉股份也是如此。一方面,杉杉股份表示將持續加大海外市場資源投入,建立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創新研發、生產和銷售體系。另一方面,公司在2021年報中披露,為了加快公司正極材料業務海外市場開拓及客戶結構優化,公司向BASF轉讓正極業務子公司杉杉能源19.6%的股權。
全球化生意之下 環保經濟賬怎么算?
然而,出海并沒有那么簡單,環保就是一道門檻。劉金成算了一筆賬。
他介紹,歐洲客戶要求億緯鋰能在2025年生產每瓦時電池的碳排放只能是27g,而到了2030年碳排放只能是15g。然而億緯鋰能現在的碳排放數據是87g,這也就意味著,億緯鋰能生產電池的工廠必須百分之百使用清潔能源,鎳必須50%是循環使用。
目前不少出海企業也在環保項目上進行了投資。此次瑞士上市的格林美今年5月就與匈牙利方面簽訂了合作備忘錄,計劃在匈牙利打造生產基地來滿足歐盟的相關要求。格林美計劃通過“電池回收、材料再制造、電池梯級再利用”的過程實現報廢動力電池循環回收。
格林美在2021年年報中就提及,要基于ESG價值觀,以鎳鈷鋰鎢資源循環和塑料再生為載體,發展與全球企業的綠色價值鏈合作,發展與全球車廠、電池廠的定向循環關系,簽署定向循環協議,開發定向循環業務模式。
年報顯示,最近十年,格林美累計環保投入達26.23億元,占公司十年總利潤的60.73%。2021年,公司環保投入4.80億元,同比2020年上升36.05%。
不過劉金成也表示,企業減碳的成本并不會一味上漲。從2021年開始,隨著新能源車的普及,通過大規模的制造和工藝的進步,成本大幅下降。如果不考慮當前階段的資源問題,其實成本不會是全行業抱怨的話題,“我們可以把成本做到很經濟”。
舉例來說,動力電池中一瓦時可以是0.5元左右,而儲能電池每度電的成本可以是0.15元左右,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也可以做到0.15元左右,儲能與太陽能發電相加,成本已經可以低于火電成本。
劉世錦也表示,作為增量的低碳或零碳新能源,隨著產量擴大、技術改進,成本下降加快,綠色產品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比傳統產品價格要高,但綠色溢價會逐步由正變負,新能源代替老能源的減碳成本優勢增大,進而加快新老能源比例的轉換進度。
實際上,減碳仍然需要多國合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WTO前總干事拉米在上述論壇中表示,如果美國、歐盟和中國之間缺乏有力合作,是難以實現碳中和的。
“我相信中歐在低碳領域的合作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拉米表示,歐盟可以將技術、資源等向中國轉讓,雙方可以進一步加強合作,把零碳排放作為歐盟與中國合作清單上的首要目標而共同努力。
而從更加技術的角度來探討,企業如何減碳?
在劉世錦看來,在穩住存量、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和安全的前提下,要把重心轉向更快地擴大增量,對能夠增加產出、促進增長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產品提供強有力的激勵。他建議,應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增長型碳匯市場。
對增長型碳匯,劉世錦的定義是運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在獲得相同產出的情況下,與原有的高碳基準生產方式相比,所減少或抵消的碳排放量。比如發同樣多的電,一個用煤,一個用光伏,用光伏就減少了很多碳排放,相對抵消一些碳排放量。
這個增長型碳匯市場應聚焦于激勵增量部分的技術創新,并且應該有很強的包容性,包括綠電等綠色能源產品,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或者能夠產生增長型碳匯的產品。
“企業要有意識地進行碳資產的管理”,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看來,數據管理既包括收集歷史的碳排放數據,也包括預測未來的碳排放路徑,開展數據分析;減排潛力高的低碳技術,將是企業未來的重要碳資產;而碳配額、碳交易管理及碳金融服務,則有助于企業盤活碳資產、獲取減排收益,從而促進產業升級。
汪泓認為,從短期來看,推進雙碳工作將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但從長期看,這將有利于企業降本增效,保持核心競爭力。在實現自身雙碳目標的基礎上,企業還可以通過技術、金融等多樣化的手段來賦能政府、行業及社會大眾——比如信息行業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全社會碳中和;金融業引導更多資本投入雙碳領域;制造業帶動供應鏈上下游開展降碳行動等等。因此,零碳發展對企業來講是大有可為之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