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彭 妍
在銀行理財產品中,“固收+”產品一直頗受追捧。然而,今年情況出現了一些變化,“固收+”產品不僅發行數量同比下降,業績基準也有所下調。
《證券日報》記者從銀行理財銷售渠道方了解到,今年以來,由于銀行理財“固收+”產品出現多次明顯回撤,難以符合投資者獲取“穩定收益”的預期,導致投資者購買熱情降溫。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曄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銀行理財“固收+”新發產品數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上半年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多數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采取了相對謹慎的發行策略;二是與單只理財產品管理規模大幅提升有關。在理財產品全面向凈值化轉型的背景下,“固收+”理財產品收益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部分銀行紛紛下調相關產品業績基準。但李曄林同時強調,下半年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仍面臨諸多挑戰,在相對震蕩的市場環境中,與權益類產品相比,固收類產品仍是機構優選對象。
“固收+”產品
發行數量同比減超三成
“固收+”是一種投資策略,是以獲取固定收益為本,輔以權益資產配置,力爭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追求長期穩健回報。具體來看,“固收”是指用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資產作為底倉,獲取基礎收益,并控制投資風險;“+”部分是指在此基礎上適度配置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或另類資產,或采取打新、對沖等策略,在控制凈值波動與回撤的前提下增厚收益。
近年來,銀行紛紛布局“固收+”產品,探索權益市場。不過,受今年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波動較大的影響,銀行理財“固收+”產品出現多次明顯回撤,產品發行數量大幅下降。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的“固收+”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約為1.3萬款,較去年同期下降35.6%,在同期發行全部理財產品中的占比由去年的49.3%下降至45.4%。
在產品發行數量減少的背后,今年以來,部分“固收+”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也出現明顯回撤。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新發行的“固收+”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1%,而去年同期為4.17%。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固收+”產品發行數量下降,主要是年初以來受國內外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權益市場表現不佳,帶動“固收+”產品凈值回撤。受此影響,投資者購買熱情降低,甚至一度出現“贖回潮”。很多銀行紛紛調低“固收+”產品業績基準,是為了合理引導投資者預期。
記者從銀行銷售渠道了解到,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投資者對銀行理財“固收+”產品的關注度有所下降。不少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近期“固收+”產品不好賣,主要是因為今年以來部分“固收+”產品未能有效控制權益類風險敞口,導致凈值明顯回撤,難以符合投資者獲取“穩健收益”和“絕對收益”的預期,因此導致投資者購買需求減少。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記者表示,進入2022年以來,受資本市場大幅波動影響,“固收+”產品普遍難以達到業績基準,新發產品也不得不調降業績基準。業績基準調降后,相關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下降,勢必會影響發行量。
固收類產品
仍是機構優選對象
銀行及理財子公司該如何布局“固收+”產品,才能滿足客戶對“穩定收益”和“絕對收益”的需求?
“銀行理財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首先,理財產品已經全面凈值化,但投資者的剛兌觀念尚未扭轉,未來急需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扭轉其剛兌預期。其次,銀行需要在‘固收+’產品的運作上更為謹慎,在積累足夠安全墊之后再去加倉權益資產較為穩妥。”明明表示。
薛洪言認為,“固收+”產品普遍是靠“+權益”來增厚收益,只有在權益資產整體上行的牛市環境下才更有效,但今年權益資產處于整體下行環境,不利于“+權益”產品運作,只會拖累相關產品業績。因此,銀行需要基于市場環境及時調整底層資產配置策略,結合市場環境配置差異化資產,更好地滿足穩健型投資者的需求。
談及未來“固收+”產品發展趨勢,明明認為,在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的時代背景下,疊加利率不斷下行因素,“固收+”產品因具有相對較高的收益潛力,仍將吸引大批投資者。尤其是在權益市場回暖后,仍將是銀行重點發力的理財產品之一。
李曄林認為,在相對震蕩的市場環境中,固收類產品仍是機構優選對象,“固收+”產品的長期向好趨勢仍將延續。未來銀行理財市場或將以穩為主,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需要將更多精力投入宏觀形勢研判上和權益類產品的選擇上,將超預期風險因素對期望收益的擾動降到最低。(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