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銀川1月13日電 (記者 李佩珊)記者13日從寧夏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4年,寧夏青蟹、斑節對蝦、香魚等“海鮮”產量達1838噸,位居西北第一,水產苗種數量占西北地區比重達42%,成為西北五省區水產品品種最豐富、單產最高的漁業主產區。
寧夏的鹽漬化耕地約249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3%,如何進行鹽堿地治理和利用,是長期困擾當地的難題。近些年,寧夏通過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海魚陸養”,不僅在西北內陸生產出“海鮮”,還探索出一條“以漁治堿”的可行路徑。
據寧夏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林棟介紹,利用內陸鹽堿水模擬海水環境,寧夏已成功實現大黃魚“海魚陸養”,開創內陸地區養殖“海鮮”的先河。
“類似的科技創新案例還包括首次在鹽堿水培育螺旋藻、豐年蟲等高附加值產品,展現了寧夏農業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林棟表示,這些案例在提高鹽堿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改善了鹽堿地生態,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優質水產品品牌,讓貧瘠的鹽堿地培育出越來越多美味“海鮮”。
在寧夏,科技賦能“三農”發展和“六特+N”產業高質量發展還表現在方方面面。2024年,寧夏糧食播種面積1041.3萬畝、總產量385.9萬噸,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寧夏自主培育的“寧春4號”小麥、“寧粳43號”大米分獲全國糧油博覽會“十大名優產品”稱號。同時,寧夏還聯合北京首農建成運行中國(寧夏)良種牛繁育中心,雙羔灘羊新品系通過了中國農業部門鑒定,灘羊兩年三產比例達到80%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