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2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左雨晴) 隨著新冰雪季來臨,冰雪消費再度升溫。曾經刷屏熱搜的“爾濱”迎來“回頭客”,新疆、內蒙古的冰雪游熱度上升,滑雪成為冬季休閑運動中的“頂流”……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7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
“冷資源”釋放“熱”效應,隨著全國各地發力冰雪“萬億賽道”,我國冰雪經濟正迎來更多“上新”。
區域上新——
南方加碼布局 競逐“爾濱”
冬季滑雪去哪里好?對于身在長三角地區的滑雪愛好者來說,比起遠赴北方雪國,近在眼前的浙江安吉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憑借山區地形優勢,安吉在浙江率先布局滑雪場項目,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冰雪運動集聚地之一。據統計,2023年12月-2024年3月,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場共接待游客24萬人次,江南天池滑雪場接待游客7萬人次。
資料圖:航拍雪后的浙江安吉云上草原。 韓丹 攝隨著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南方冰雪經濟逐漸火熱。一批高質量高山滑雪場、室內冰雪運動場館加快落成,推動文旅體深度融合,讓“南國冰雪”成為“熱時尚”。
文旅部辦公廳發布2024—2025全國冰雪旅游精品線路,其中就包括了“知音湖北·南國冰雪”“巴渝雪韻·夢幻之旅”“蜀山冰雪·安逸四川”等南方省份線路。
今年入冬以來,四川、貴州等地相繼舉辦冬游消費季、冰雪嘉年華等活動,爭做南方“爾濱”。例如,四川發放“冬游四川”文旅消費大禮包,并“解鎖”一系列新產品、新線路、新玩法;貴州推出300余場冰雪體育活動,鼓勵更多冰雪運動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激發群眾參與冰雪活動的熱情。
南方紛紛加碼布局冰雪經濟,正悄然改變著中國的“冰雪版圖”。
產業上新——
冰雪場景不斷創新 豐富“冰雪+”業態
“冰雪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培育市場主體和產業生態。”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此前表示。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5)》顯示,我國冰雪旅游投資正從注重規模向注重效率轉變,從注重投資硬件為主到兼顧軟硬件轉變。2024年,我國冰雪旅游領域重大項目投資事項達到87樁,累計857.21 億(80%),企業針對自身產品和服務研發的投資為 219.7 億(20%),行業整體投資總額達到1076.91 億元。
在政策推動和資本投入下,冰雪產業不斷融合與創新發展,涌現出“冰雪+運動”“冰雪+研學”“冰雪+度假”“冰雪+康養”等多種業態,不僅豐富了冰雪產業的內涵與外延,更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在吉林,霧凇比鄰的滑雪場受到不少滑雪愛好者的青睞。 吉林市委宣傳部 供圖例如,吉林結合自身的霧凇景觀、長白山溫泉、查干薩日祭火儀式、朝鮮族上元節、查干湖冬捕、錦江木屋村等資源,大力發展“冰雪+霧凇”“冰雪+溫泉”“冰雪+非遺民俗”,推出“霧凇天下秀”、吉林過大年、冬捕冬釣等文旅活動。
貴州利用當地酸湯火鍋、豆米火鍋等特色美食和溫泉資源,結合冰雪運動,打造差異化“冰雪+”模式,讓南國滑雪、火鍋、溫泉以及民俗節慶等,成為貴州新冬游的名片。
與此同時,冰雪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從“一墩難求”的“冰墩墩”到喜迎新春的“蛇墩墩”,從白山黑水間的“雪國郵局”到新疆阿勒泰的“雪怪阿樂”,文創IP將冰雪文化轉化為經濟價值,持續激發冰雪消費的活力與潛力。
合作上新——
深化國際交流 探尋全球冰雪產業發展新機遇
從144小時到240小時,全面放寬優化的免簽政策讓外國游客更深入飽覽中國風土人情,也讓各地緊抓機遇,積極開展冰雪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冰雪產品服務走出去。
2024年12月,2024遼寧國際冰雪經濟合作洽談推介會在沈陽舉辦,來自韓國、德國、法國等20余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的150余位政企嘉賓參會,就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裝備制造等議題開展深入交流,共同探尋全球冰雪產業發展新機遇,打造遼寧冬季經貿合作品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 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在2025年新疆“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阿勒泰、烏魯木齊、伊犁、博州、昌吉為重點,打造冬季冰雪旅游精品線路,支持阿勒泰和伊犁等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經濟集聚區。
當地媒體報道,受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及黑龍江冰雪旅游季火熱影響,2024年,哈爾濱空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50萬人次,較此前一年同期增長183%,其中出入境外籍人員13.6萬人次,同比增長181%。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昔日的“冷飯碗”正變成“金飯碗”“熱資源”。即將到來的亞冬會,也將讓冰雪經濟乘上“冬風”,以冰雪同夢,拉緊冰雪人文交流紐帶,帶動冰雪經濟蓬勃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