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市市場監管工作會議23日舉辦。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24年底,北京經營主體268.62萬戶,同比增長5.08%。科技型企業存量85.9萬戶,占比近四成。
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過去一年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在全國率先推進一體化綜合監管改革,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經營主體質量穩步提升,質量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持續增強,醫藥、廣告產業發展成果豐碩,“三品一特”安全形勢持續向好,消費者權益保護扎實有力。2025年將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激發市場活力,高水平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
在全國率先推進一體化綜合監管改革
2024年,北京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大力推動“掃碼檢查”和非現場監管,推行“無事不擾”企業清單制度,建立“標準不一致”協調機制,讓涉企檢查更加公平、透明、規范,以“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監管助力企業發展。
改革實施以來,掃碼檢查率基本實現100%;全市非現場檢查項占到全部檢查項的77.6%,非現場檢查量占比提升至38.6%,減少擾企檢查6500余次;將10.5萬家企業納入“無事不擾”清單,首批“無事不擾”企業檢查量降幅達到79.1%;協調解決32個“標準不一致”問題。
優化市場準入環境,企業注銷“一件事”集成
北京制定《經營主體登記注冊服務規范》系列地方標準及中英文雙語版《外商投資公司登記注冊辦理指南》。在全國率先實現外商投資企業全程網辦。全國首個持證AI餐飲機器人落地亦莊。企業注銷實現營業執照、海關、稅務、社保、醫保、公積金、公章注銷等事項一站式辦理。
截至2024年底,北京經營主體268.62萬戶,同比增長5.08%。科技型企業存量85.9萬戶,占比近四成。北京市企個比5:1,在全國經營主體發展質量評價中連續兩年位居首位。
打造國際一流“北京標準”
北京實施《北京市以標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北京市以標準支撐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全年發布地方標準297項,現有地方標準累計達2247項。推動服務業標準與國際接軌,北京市地方標準《大型活動可持續性評價指南》轉化為國家標準,相關國際標準已正式立項。
北京加強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融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要素資源,累計服務中小企業3000余家次。半導體裝備制造、協作機器人等6條產業鏈入選全國百條質量強鏈重點項目,在衛星導航、城市能源等領域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中心達17個。
醫藥健康和廣告產業發展成果豐碩
北京臨床急需進口藥械審批綠色通道等4項高含金量政策落地實施。推動9款新藥申報上市,9個第三類創新醫療器械和13個第三類人工智能產品獲批上市。藥品補充申請審評、藥物臨床試驗獲批時間分別縮短70%、50%。出臺《關于促進數字廣告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國率先實施優化醫療廣告管理先行先試措施。
持續發力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強化公平競爭
北京推進民生領域反壟斷及反不正當競爭“守護”專項執法行動。統籌“力度”與“溫度”,統一市場監管業務領域1510項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定輕微違法行為容錯糾錯清單3.0版,將不予處罰行為擴大至184項,2024年免罰金額4.4億元。
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北京市連續5年在國家食品及藥品安全考核中位列A級。開展校園食品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對全市學校食堂和校外供餐企業實施多輪全覆蓋檢查。依托“三醫”協同,推進“藥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建設,提高抽檢精準性、靶向性,完成市區兩級抽檢1.3萬批。
精準提升特種設備安全保障能力
北京加快推進特種設備“一臺一碼”智慧監管,多部門可通過科技賦能參與特種設備安全治理,已實現全市8.7萬臺15年以上老舊電梯的“賦碼監管”。實現全市330萬支氣瓶和1.3萬只安全閥追溯管理,確保承壓設備來源可溯、去向可尋。3.55萬支“氣液兩相”液化石油氣鋼瓶全部退出市場。
重點領域和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效果顯著
北京圍繞電動自行車、燃氣灶具、特種設備、民生計量等重點領域,重拳打擊違法行為。集中銷毀假冒偽劣商品29噸,貨值1200萬元。深入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推動退還各類費用6000余萬元,惠及1萬余戶企業。統籌推動預付卡治理,建立企業異常風險監測模型,發現并通報高風險企業3230家次。統籌推動閉店逃債治理,會同公安部門辦成“職業閉店人”全國首案。
群眾訴求解決率、滿意率持續提升
北京深化主動治理、未訴先辦,2024年市場監管領域行業訴求量同比下降16.52%。其中,接訴即辦“每月一題”居民住宅老舊電梯安全監管問題治理成效顯著,全年訴求量下降34.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