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2月18日電(張霽雯)“資金周轉順暢,我們就有底氣放開手腳創新研發。”重慶門里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敬波說。
近日,門里科技獲得科技成長貸900萬元。作為重慶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互聯網園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孵化“畢業”的企業,該公司已成長為一家專注于光電傳感技術的綜合型科技公司,在消費電子和智能汽車領域提供前沿光學交互解決方案,是捷豹路虎一級供應商。
“憑借技術優勢,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多訂單。科技成長貸利率低,對企業發展和成本控制很重要,為我們生產經營和研發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撐。”敬波稱。
這一案例是重慶兩江新區科技金融服務助力企業“開門紅”的生動縮影。開年以來,以科技成長貸、科技擔保貸為主的新區科技金融產品累計服務企業76家,向銀行推薦貸款總額6.46億元,有效保障企業申貸、如期續貸融資。
金融服務,一頭連著千企萬戶的“生意經”,一頭連著經濟發展的“大格局”。自2019年起,兩江產業集團旗下創投公司承接管理兩江新區管委會授權的科技成長貸、科技擔保貸、科技跨境貸和知識價值信用貸等科創債權產品。截至2024年末,累計獲貸企業1020家,銀行實際放款49億元,同時撬動銀行其他貸款超10億元,產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突出。
事實上,設立之初,政策和產品知曉度較低,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不高。而如今,19家銀行及5家擔保機構加入金融惠企“朋友圈”,貸款規模連年增長,“政企銀”聯動效應顯著增強,國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充分發揮,科技型企業的融資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雪中送炭”演化為“長期供暖”,“朋友圈”越擴越大,得益于怎樣的努力?
破解授信難是疏通金融“活水”潤澤科創企業的重要前提,提高信貸可得性又要金融機構風險可控,就需要更多資源、人力做貸前審查、貸后跟蹤。
“科創債權產品通過建立多方協同審核和風險分擔機制,綜合評判后出具推薦函,提高企業在金融市場的信用度與申貸成功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構建起‘敢貸、愿貸、能貸’的長效機制。”兩江新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科技型企業普遍具有高投入、輕資產、成長快等特點,除當前生產經營情況外,更多的是評估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與潛力。看到企業實驗進展順利、拿到越來越多行業相關資質時,我們對企業的競爭力、盈利能力就有了信心。”重慶銀行兩江分行普惠金融部負責人杜健告訴記者,多方審核有利于疏通銀企信息梗阻,不斷提升風險評估和信貸決策的精準度,實現金融資源的高效配置。
優化金融產品供給,不僅要創新模式,還要專營專注。“近年來,我們積極完善產品運行機制,扎實做好合規性審查,堅持新增貸款企業走訪全覆蓋,對企業和銀行提出的相關問題有問必答。”在重慶兩江新區創投公司董事長葉興國看來,隨著合作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企業也獲得了更多適配的融資渠道和金融產品,該公司將持續開展政策宣講會、銀企對接會、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切實做到“讀懂”科技型企業,把政策送到企業身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