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沈陽2月21日電 (馮玲玲)近年來,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動力活力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駛入“新”的快車道。
近日,中新網記者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采訪活動,來到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沈陽鑄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和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相關項目,探尋“國家隊”科技創新的使命擔當。
創新攻堅鑄造強國夢
從汽車、輪船、飛機,到紡織、農機、基建……大到國防航空,小到衣食住行,處處都有鑄造產品的身影。由于在高性能復雜結構件高效近凈成形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技術優勢,鑄造也成為一個國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
據中國鑄造協會統計,自2000年起中國鑄件年產量已連續20年居全球首位,與其后第二至第十位的國家鑄件產量總和相當。在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以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沈陽鑄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鑄所”)為代表的科研力量持續數十載的攻堅與突破。
2003年,三峽電站將大型水輪機導葉鑄件國產化任務委托給沈鑄所。
沈鑄所“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負責人、高端裝備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婁延春回憶稱,經過一年攻關,其帶領的技術團隊終于啃下這塊“硬骨頭”。不僅產品完全符合要求,而且比進口鑄件價格低50%以上。自此,“電渣熔鑄水輪機導葉雙精煉鑄造”成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鑄件制造新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沈鑄所生產車間內,一個貼著紅色“福”字的大型封閉罐格外醒目。
圖為國內第一臺鈦合金真空自耗凝殼熔鑄爐。馮玲玲 攝據沈鑄所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由該所于20世紀60年代自主研發的全國第一臺20kg鈦合金真空自耗凝殼熔鑄爐。不僅打開了“鈦”的巨大市場,也為國家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車間內,有一臺更大的設備同樣由該所自主研發,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鈦合金真空自耗凝殼熔鑄爐,可熔鑄3噸重的鈦合金材料。
創新之花結出豐碩果實。據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沈陽鑄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謝華生介紹,自1957年成立至今,沈鑄所誕生了多個全國“首次”“第一”。累計突破的700余項核心技術中,既有我國首臺鑄造AOD爐、我國首個鋁合金低壓反重力鑄造技術等“零的突破”,也包含電渣熔鑄工藝等領跑全球的獨創技術。這一系列創新成果,為后續承擔國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國之所需,科研所向”是沈鑄所一直秉持的創新理念。如今,該所已形成覆蓋航空、航天、清潔能源、國防、軌道交通等20余個重點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優勢,其研發的鑄件先后應用于三峽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載人航天、航空發動機、空間衛星、國防裝備、高技術船舶等國之重器,實現了“頂天立地入海”的技術布局。
自立自強,方能展翅高飛
在沈陽航空科技館內,上百張珍貴的歷史圖片、栩栩如生的仿真飛機模型以及眾多著名飛機設計大師的手跡,濃縮呈現了中國殲擊機研制技術的發展歷程,將采訪團帶入一段中國戰機走向自立自強的歷史旅程。
圖為沈陽航空科技館內展陳的飛機模型。馮玲玲 攝“讓空軍有力量、讓中國有底氣,是我們的首要使命任務。飛機的設計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航工業沈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在媒體見面會上說。
成立于1961年的中航工業沈陽所主要從事戰斗機的總體設計與研究工作,被譽為中國“戰斗機設計研究的基地”。在王永慶看來,獲得這一美譽不僅是因為建所時間早,更重要的是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包括技術規范、試驗硬件、研制方案、管理手段等。“從一無所有,到形成中國飛機設計體系和研發標準,各方各面都在創新發展。”
自主創新已經寫進了中航工業沈陽所的基因。據介紹,自成立以來,該所先后承擔了殲8、殲11、殲15、殲35和無人機等五大系列共40多個航空武器裝備重點型號的研制任務。實現了從二代機、三代機向四代機的延伸,從陸基飛機向艦載機的跨越,從有人機向無人機的拓展,創造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的多個第一。
圖為沈陽航空科技館內的展示墻。馮玲玲 攝由中航工業沈陽所研制的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35A,成為去年珠海航展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從事近40年飛機設計的王永慶談及這些年飛機設計理念的變化時提到,這40年既是空中作戰樣式與作戰概念不斷演進的歷程,也是新技術層出不窮的階段。新技術催生新作戰概念,而新作戰概念又引領新技術發展。“我們肩負的使命,就是時刻洞察新技術,探尋制勝關鍵,并將其轉化為裝備能力。這正是我們裝備設計的核心職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