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5日電 (記者 陳溯)日前公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這些新表述,強調了中國對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視程度,也體現在農業科技創新中,中國將更好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近年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被中國官方反復提及。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農業科技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國官方也在多個重要文件中提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可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對于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的“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應如何理解?
中國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豐富,包括現在的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這些應用能夠有效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將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手段,整合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數據等要素,優化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農業效率與質量雙重飛躍。
記者梳理發現,往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對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科技發展進行部署時,更加側重種業、農機、智慧農業等具體項目的提升和改進,強調科研機構的核心技術突破;今年的文件則更加突出總領性的規劃,除了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還提出“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首次提出“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突出了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重點是要發揮企業的作用,要把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力量協同起來,通過企業整合科研資源、推動科技技術的產業化,可以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正從政府主導向企業和市場驅動轉變,這也是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科技領軍企業”的深意。
當前,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3%,且在中國官方近年來不斷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背景下,一批龍頭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和潛力型農業科技企業也正在快速成長中,越來越多農業公司已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生產之中,智慧農業助力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大幅提升。
近年來,伊利通過種質科研、轉化應用、專業培訓、現場服務和政策引領等方式,幫助牧場改良增產。伊利牽頭建設國家乳業創新中心,該中心技術咨詢委員會委員李喜和科研團隊創建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奶牛超級性控冷凍精液”“高產奶牛性控胚胎”,已累計在全國5000余個規模化奶牛養殖牧場繁育良種奶牛母犢超過300萬頭,為行業新增產值150億元(人民幣,下同)。
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豬舍上方,智能巡檢機器人24小時監護豬的生活起居,飼養員用一部手機就能實時跟蹤每頭豬的健康狀態。依托智慧生產,目前該公司個別優秀產線的生豬養殖成本已降至每公斤11.38元,隨著成熟經驗的復制和推廣,整體生豬養殖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
農機領域智能化應用也在加速落地。中聯重科聚焦大型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等“一大一小”農機攻關領域,將新能源、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成熟技術應用于農機裝備,開發出新一代高端型、智能型農機產品,為丘陵山地農業生產提供了智慧解決方案。
興業研究認為,具備農業科技領域強技術實力的中國企業或將得到國家實質性的政策、資金等支持,有望發展成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農業科技巨頭,增強中國在全球農業技術的話語權,此外,領軍企業還可通過技術擴散帶動中小型農業主體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將成為農業現代化乃至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