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 呂少威)由北京市發改委牽頭,聯合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其他22個牽頭部門、16區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撰寫的《北京市營商環境發展報告(2019-2024)》28日發布。該報告是北京首部營商環境發展報告,對多年來北京上下齊心協力持之以恒推進優化營商環境進行了系統總結,也是北京良好營商環境的全景展示。
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茁壯成長的沃土,是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多年以來,北京市對標國際規則和最佳實踐,回應企業群眾期盼,連續實施1500余項營商環境務實舉措,正以首善標準的“北京服務”,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經濟活力持續提升
報告顯示,“十四五”以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2%左右。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9843.1億元,增長5.2%,增速高于全國0.2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項指標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
北京經營主體規模不斷壯大,近五年年均新增企業約27.6萬戶,經營主體總量達到268.6萬戶;每天新設科技型企業數量超過300家,國高新、國家級專精特新及獨角獸企業數量領跑全國。科研投入勢頭強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連續8年榮登《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榜首。
北京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2024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萬億元,增速達到7.5%左右,位列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第一梯隊;科技服務業以占全國一成的企業數量,創造了兩成的收入,貢獻了三成的利潤。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879公里,位居全國第一;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量60個,居全國首位。
筑牢營商制度基石
報告指出,在制度創新的前沿陣地,北京勇立潮頭、對標國際先進,踐行“北京誠信”,推動營商環境制度規則不斷完善。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深入,企業設立與退出更加通暢,信用承諾制辦理登記業務超同期登記業務總量的96%,簡易注銷改革讓注銷企業從平均45天降至20天“順利退場”,約60%注銷企業受益。
北京法治環境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一系列法律法規為企業“保駕護航”,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并進行了兩次修訂完善,“無事不擾”清單讓10.5萬戶企業安心經營,“掃碼檢查”全面落地,“柔性執法”累計免罰近7.6億元。
北京開放合作闊步向前,“兩區”建設制度創新成果豐碩,40余項創新經驗全國推廣。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更加活躍,全國首家新設外商獨資券商、八家生物醫藥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等落戶北京;2024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2.12萬億元。推出“BEIJING PASS”一張卡串聯起交通出行、文旅景區等眾多場景,率先實現境外銀行卡“直刷”坐地鐵,讓游客“賓至如歸”,外籍游客入境增長186.8%,達394.2萬人次。
打造服務型政府新標桿
北京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突出“北京標準”,大力推動政務服務標準體系完善和數字化轉型,整體服務效率和品質不斷提升。企業服務更加貼心,以2024年為例,依托“服務包”“服務管家”機制走訪企業2.6萬、解決5.8萬個企業訴求問題,服務推動563個重大項目落地、投資超2000億元。12345企業服務熱線受理訴求25.5萬件,訴求解決率和滿意率均超97%。
北京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報備即批準”審批,助力370多家加快發展。要素服務更加精準,“創信融”平臺為小微企業“輸血”超800億元;建立完善人才引進、專利預審等一批“綠色通道”,專利授權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平均授權周期僅為2.5個月。司法服務更加高效,“多元調解+速裁”將60%以上一審民商事案件化解在訴訟前端,涉外商事糾紛平均28.4天調解結案;北京破產法庭助力近900家企業持續經營、引入投資超過1555億元。
北京數字政務更加便捷,“一網通辦”總門戶注冊企業用戶338萬家,95%以上的涉企行政許可事項實現全程網辦,全年政務服務全程網辦率達96.3%、其中網上開辦企業占比超95%,政府采購全流程電子化率升至59%。
打造便捷適宜生活居住環境
北京市政報裝線上線下“一站式”集成服務,實現企業接入服務“最多跑一次”、少提交材料45份。群眾辦事生活更加便利,靈活就業社保“7×24小時”即時辦理,外國人來華許可全程網辦,公交與軌道交通50米內換乘比例達到88%,適齡兒童入園率和普惠率均達到93%。“老老人”服務保障措施惠及80余萬高齡和失能失智老年人。
京津冀攜手共筑協同發展新典范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第11個年頭。近年來,三地下大氣力協同優化京津冀營商環境,共筑營商環境協同發展新格局。
報告稱,今年也是第一次,北京、天津和河北的GDP增長速度超過了全國平均增長速度。政務服務協同惠企,34項“同事同標”事項與209項從業資質互認穩步推進,三省市空港、陸港、海港加強互聯互通,520家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實現“三關”互認。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京津冀93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異地就醫備案全面取消,25項人力社保服務事項實現“一卡通辦”、6.4萬余家定點醫療機構“一卡通結”、3900多條公交線路“一卡通乘”。監管協同持續深化,三地聯合開展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等領域核查協查150余次,京津冀稅務行政處罰“首違不罰”統一辦理15.4萬戶次,生態環境執法聯動緊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