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3月3日電 (梁霞 何貴軍)3月初,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沙蔥產業園,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袁盛年查看滴灌管道,這種耗水量是玉米一半的作物,每畝年省水量200余方。憑借其耐旱、耐鹽堿的特性,沙蔥成為民勤縣治沙的“先鋒物種”,同時又因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縣,三面環沙,年均降水量120.8毫米,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面對生態與經濟的雙重困局,民勤從“沙海求生”到“點綠成金”,以一株耐旱抗風沙的沙蔥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新路,沙蔥產業年產值突破2億元。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沙蔥種植基地,種植戶采收沙蔥。(資料圖)薛慧 攝“沙蔥根系深,能有效固沙,深根系能夠幫助沙蔥在極端天氣下吸收地下深處的水分,從而保證其正常生長需求。這對于生長在沙漠等干旱地區的植物來說至關重要。”民勤縣退耕還林辦主任姜莉玲近日接受采訪表示,沙蔥在維護荒漠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根系發達,能夠牢牢抓住沙土,防止風蝕和水土流失。
除了自身耐旱的特性,當地經過多年的種植,探索出“淺埋滴灌+生物菌肥”技術,讓沙蔥種植節水效率再提高10%。獨創的“冷刺激技術”打破沙蔥冬眠魔咒,配合“溫室+露地+拱棚”立體種植模式,讓這株沙漠植物實現四季“在線營業”。
“過去種植其他經濟作物耗水大,沙地難保收,如今種沙蔥,節水又增收。”民勤縣大壩鎮八一村種植戶甄世龍算了一筆賬,溫室沙蔥年采收四至六茬,棚均收入超10萬元,露地種植畝均收益也達2萬元,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民勤縣在沙蔥產業發展上,不僅注重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提升,還積極推動沙蔥全產業鏈的發展。從種植到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形成了緊密關聯、有效銜接的有機整體。
圍繞創品牌、延鏈條、拓市場,當地注冊了“漠上花”沙蔥商標,培育了富民源、長煉、奧翔等13個沙蔥專業合作社,通過“基地+農戶+合作社”模式,發展“溫室+露地”沙蔥種植模式,實現了沙蔥的四季生產。
為進一步提升沙蔥產業的附加值,該縣引進了多家深加工企業,開發沙蔥醬、腌制沙蔥等系列產品。這些深加工產品不僅延長了沙蔥的保存期,還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現在沙退了、腰包鼓了,連空氣都是清甜的。”甄世龍說,生態好了,風沙小了,周邊的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沙蔥產業的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增長,更是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曾經漫天黃沙的景象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綠意盎然的沙蔥田。
圖為露地沙蔥郁郁蔥蔥。(資料圖)王珍艷 攝如今,沙蔥產業已擴大到民勤縣10個鎮、5000余農戶,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年銷售量5.1萬噸,年產值超過2億元,民勤沙蔥產業園也發展成為西北五省區最大的沙蔥人工繁育供銷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