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3月3日電 題:李東生談民營經濟發展:堅定信心迎接未來
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近日在接受中新社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科技賦能、全球化布局和人工智能助力下,中國制造業正展現出發展動力和潛力。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民營企業積極探索應對策略,堅定信心迎接未來。
李東生指出,中國科技制造業已形成性價比高和質量好的雙重優勢。在成本效率方面,中國企業憑借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和高效的生產組織能力,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同時,在技術創新上,中國企業快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受訪者供圖)近年來,人工智能(AI)熱度居高不下,特別是DeepSeek的火爆引發廣泛關注。李東生認為,DeepSeek代表了一種新的算力結構,它以極低的資源消耗實現強大算力,且免費的優勢使其下載量巨大,有助于在中國推廣人工智能應用概念和習慣,進而帶動產業應用。
在制造業領域,AI技術應用由來已久。早在多年前,相關企業就開始布局人工智能研發,聚焦這一領域的技術探索與應用嘗試。目前,AI技術在制造業的生產制造供應鏈智能化改造和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提高了質量和效率。在產品設計研發方面,AI模擬試驗也逐步取代大量人工試驗,大幅提升研發效率,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李東生以TCL華星建立的星智大模型為例,去年通過AI應用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5億元人民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該企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大幅提升自身算力中心能力。
“實際上,在制造業眾多基礎領域,中國早已建立起相當的能力并具備優勢。像顯示產業、造船、高鐵、核電等領域,中國均走在世界前列。”李東生表示,這些技術投入和能力積累,支撐了中國科技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諸多新挑戰。李東生表示,過去幾年,全球經濟格局重構,全球產業鏈從單純追求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轉向兼顧各種因素,形成多中心和區域產業鏈。在此背景下,企業的組織結構和能力建設都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更好適應新形勢。
在經營布局上,不少企業積極優化,將全球業務管理進行更合理劃分,讓經營中心多元化,提高了整體運營效率。同時,在各區域由本地團隊負責經營管理,總部提供中后臺支持。
李東生認為,這種模式使企業從單純的本土化運營成功轉型為全球化企業,增強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而且,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增長不僅自身受益,還帶動中國內地核心器件、材料、裝備的出口。
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月召開后,李東生觀察到民營企業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倍增。他堅信,中國經濟發展中,民營企業將扮演重要角色。“企業持續加大在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產業的投資,正是基于對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