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3月4日電 (記者 張偉)漫步貴州省黔西市化屋村搬遷安置點,道路整潔寬敞,灰瓦白墻的黔西北民居錯落有致,屋脊上的牛角裝飾引人注目。村民們滿臉笑容地與游客們攀談,聊聊家常,推薦村里的土特產品。
航拍烏江邊的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盛亞億 攝地處烏江上游六沖河河畔的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村落,整個村子被險峻的群山和河水環繞,過去曾因群山阻隔,村民生活陷入貧困。出山“手扒巖”、喝水江邊背、住著茅草屋,曾是化屋村的真實寫照。
“小時候生活十分艱苦,父母靠捕魚捕蝦為業,并且只能通過‘手扒巖’險路出行,拿到十公里外的集鎮趕集售賣,然后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回來,每次出行來回需要5個小時左右?!卑徇w戶、化屋村村民楊龍告訴記者,“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吃飽飯,從來沒有想到能過上現在的幸福生活?!?/p>
如今,化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成為一個集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隨著化屋村基礎設施的改變,旅游業態的豐富,楊龍一家人不用再外出務工,在家經營民宿,成為化屋村端上旅游“金飯碗”的致富帶頭人。2024年,楊龍一家收入超20萬元(人民幣,下同)?!跋嘈盼磥淼氖杖霑絹碓礁?,生活會越來越好?!?/p>
像楊龍一樣,化屋村搬遷安置點的34戶160名苗族同胞搬來后,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從麻窩寨搬遷到化屋村的苗族繡娘楊艷,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化屋村旅游的發展,重拾祖傳的苗族刺繡蠟染手藝,開辦了一家小作坊,對外銷售手工工藝品。楊艷創新性地“彩繡”技法深受游客、消費者喜愛?!艾F在每天都有訂單,忙都忙不過了,還有人帶著外國游客慕名而來訂購?!?/p>圖為楊艷展示苗族蠟染產品?!”R志佳 攝
苗族刺繡蠟染與皮包、鐘表、紙巾盒等結合在一起,既傳統又時尚?!八械漠a品都是我自己設計出來的,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楊艷自豪地說,“每件產品都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有我自己繡的,也有村里的繡娘繡的,上色都是我自己來?!睏钇G的小作坊還帶動村里6名繡娘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化屋村還通過不斷擴大苗繡車間規模,開發苗繡蠟染文創產品100多種,將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產品相結合,持續深挖民族文化內涵、注入創意活力,把苗繡蠟染做出品牌,通過電商、網紅帶貨等方式,把化屋村苗繡等工藝品推向市場,暢銷海內外,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助力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化屋村村民、苗族繡娘楊文麗依托文化資源,設計民族特色文創產品,以“線上+線下”模式進行售賣。她創立的蠟染刺繡公司不僅利用短視頻平臺推廣本地的民族文化、旅游景點,還為村民們提供就業,讓大家不用外出務工就有錢賺。
圖為楊文麗進行蠟染刺繡創作。盧志佳 攝談及下一步,楊文麗計劃依托化屋山水風光、旅游資源、文化資源,深化化屋村苗繡蠟染非遺,在傳承中發展,不斷壯大自己的公司,帶動更多人持續傳承好發展好化屋村的非遺,推動化屋村經濟增長。
化屋村的美麗嬗變,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貴州是中國搬遷規模最大、城鎮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為讓搬遷民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貴州各級各部門通過各類政策幫助民眾拓寬增收和就業渠道,繪就共同富裕藍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