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畢馬威中國蔡偉:中國經濟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有四大支撐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地區沖突延宕、貿易緊張加劇……多種因素交織而成的不確定性,正威脅著各國經濟增長前景。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國經濟如何更好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挑戰?畢馬威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蔡偉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回顧2024年,中國經濟呈現“前高、中低、后揚”的增長曲線。蔡偉指出,從經濟景氣指數與高頻數據觀察,受春節影響,2025年開年經濟修復斜率邊際放緩。但伴隨春節前提前下達的財政增量資金于節后投放使用,消費與生產有望環比改善,預期2月、3月制造業景氣指數將重返榮枯線以上水平,一季度中國經濟將持續修復。
從全年看,盡管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頗多,但蔡偉認為中國經濟能夠妥善應對,這得益于四大支撐。
一是居民、政府資產負債表趨向穩定,為國內需求修復奠定基礎。
去年9月以來,中國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穩定資產價格、減輕債務負擔,修復兩部門資產負債表。
據蔡偉觀察,今年開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及地產價格總體穩定,政府快節奏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化解債務負擔。同時,居民短期貸款同比少增,體現出民眾在存量房貸利率調降后,減少了借入短期消費貸、經營貸的訴求,提前還貸意愿走弱。
他稱,總體而言,增量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國內資產負債表有序修復,成為未來內需進一步回升的先決條件。
二是今年宏觀政策力度值得期待,將帶動內需進一步修復。
盡管去年四季度以來政策效果邊際顯現,但當前中國物價水平仍然偏弱,內需修復仍需增量政策支撐。
政策加碼信號在持續釋放。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首要重點任務。今年2月,國務院第七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敢于打破常規,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
蔡偉認為,這些表述為即將出臺的政策力度打開想象空間。預計今年財政赤字率將提高,更多資金將投向消費和投資領域。同時,未來降準降息空間充裕,充分配合財政發力。在一系列政策帶動下,今年后續月份內需回升持續性可期。
三是高科技企業有望進一步加大投研力度,新質生產力有望加速發展,打造新增長點。
蔡偉注意到,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與會企業包括許多高科技領域企業。這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民營經濟發展提振了信心。
他預計,伴隨未來中國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在投融資、公平競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民企科技領域投入規模將進一步增長,帶動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加速切換,形成一批新經濟增長點。
蔡偉特別提到,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有望走入量產時代。年初以來國產大模型開發門檻降低,推動行業進入“硬件規模化+軟件開源化”階段,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將加速向民用拓寬,產量將隨市場需求增長而同步擴張。
四是面對貿易摩擦,中國出口有“安全墊”。
蔡偉指出,一方面,新興市場已逐漸成為2018年后中國出口增量的主要來源。據畢馬威測算,包括東盟在內的世界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對中國出口增量的貢獻率從2001至2018年的28%,上行至2018至2024年的53%。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2018年后加速全球產業鏈布局,將為應對關稅壁壘提供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