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 (邵燕飛 郭其鈺)抵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占國專程上門走訪浙江省工商聯,征求意見建議,共商如何以法治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最大資源和最大優勢。在浙江,民營經濟有“6789”特征,即貢獻了60%左右的稅收、創造了70%左右的增加值、提供了85%左右的就業崗位、占據了90%左右的企業數量。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提供高質量司法服務和保障,既是法治責任、審判責任,也是政治責任。”李占國說。
履職浙江以來,走訪民營企業也成為他工作調研的重要部分,面對面傾聽意見建議,實打實解決問題困難。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占國。李震宇 攝在司法實踐中,如何以高質量司法回應市場主體的法治需求?李占國首先提到平等保護。在他看來,“平等”二字意味著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的訴訟地位平等、法律適用平等、法律責任平等,也包含著對不同所有制主體、不同地區當事人、不同規模市場主體、不同行業利益主體的一視同仁。
當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蓬勃浪潮中,民營企業是重要力量。李占國也格外重視對企業創新的司法保護。他說,當技術走在法律前面,對于新興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司法裁判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風向標”。
如杭州法院審理的一起涉數據產品商業秘密保護行政訴訟案中,審判團隊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數據產品能否作為商業秘密予以保護?在沒有先例可參考的情況下,法官們經過研討論證,最終依法做出一審判決,從數據本身的價值屬性出發,明確了以商業秘密保護數據產品的裁判思路。
浙江是數字經濟大省,浙江法院始終堅持以裁判樹規則、以規則促治理,支撐和服務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實我們在意的并不是賠償款的多少,而是期盼一份公正的判決來維護自己傾注大量研發成本的知識產權。”在一起知名數字經濟企業被侵權案件中,企業負責人說。
這位企業家的話給李占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一次公正審判,依法維護了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免除了企業家后顧之憂,就能更好激發創新創業創造的強大活力。”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這份信心來自于市場預期,也來自對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信任。
為避免“辦一個案子,垮一個企業”現象的發生,李占國多次提到謙抑、審慎、善意、公正的司法理念,在辦案中努力做到不中斷企業的指揮系統,不中斷企業的資金往來,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不擴大對企業聲譽的負面影響。
李占國總是鼓勵企業堅定發展信心。他常和年輕創業者說:“很多時候我們往近看,看到的都是困難和挑戰;往遠看,看到的就是出路和機遇。”
哪里有“陽光雨露”,哪里就有“萬物生長”。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的浙江,每6.5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板,寸土生寸金。
正如李占國所言,當每一份判決都能傳遞公平正義,當每一家企業都能感受法治溫度,高質量發展自然水到渠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