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趙方園)隨著中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患者對抗腫瘤藥物的需求不斷增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建議加速優化基藥目錄結構,納入更多本土抗腫瘤創新藥及新劑型、新規格,以滿足臨床需求,提升分級診療下的診療依從性,保障患者治療權益。
作為一名一直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醫生,趙宏發現,現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創新藥稀缺,且劑型、規格單一,難以滿足臨床需求。不同層級醫療機構受基藥政策限制,患者上下轉診時用藥不連貫,影響依從性和治療效果。
趙宏向中新網進行了詳解:
一是腫瘤患者臨床用藥需求未得到滿足。
基藥目錄要求醫療機構形成“1+X”用藥模式,并逐步實現基層、二級、三級公立醫院基藥配備品種數量占比分別不低于90%、80%、60%。但現行基藥目錄(2018版)藥品總數685個,抗腫瘤藥物35個,靶向藥物僅6個。近年來腫瘤診療技術快速發展,得益于藥品研發的持續創新和突破,腫瘤治療指南也隨之快速更新,靶向和免疫治療藥物近年來已經成為指南推薦的基石用藥。現有基本藥物目錄已滯后,無法滿足臨床診療的實際用藥需求。
二是本土生產的抗腫瘤創新藥缺失。
2024年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了發展創新藥關系醫藥產業發展,關系人民健康福祉。鼓勵“本土生產”,可以助力藥物產能更加充足、供應更有保障,尤其在國際形勢不穩定或供應鏈中斷時,可以確保患者用藥的可及性和治療的連續性。2018年-2024年,僅抗腫瘤一類新藥已經獲批70個,本土生產PD-1類的藥物更是把該類藥物的年治療費用從十幾萬降到三四萬,讓更多的基層腫瘤患者能夠用得上這些抗腫瘤基石藥物,這也符合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的初衷。
三是新劑型、新規格的缺失,使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轉診時用藥銜接有障礙。
基藥目錄對劑型和規格的嚴格規定,可能影響基層與上級醫療機構的用藥銜接。現階段同一主要化學成分下不乏多劑型、多規格品種。例如,國內自主研發的微球制劑技術打破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壟斷。作為一種新型給藥方式,可以實現長效緩釋、療效更好、不良反應更少的優勢。若這些新劑型未能及時納入目錄,可能導致某些醫療機構根據目錄中的規格調整用藥方案,影響患者的用藥連續性。
因此,趙宏認為現行2018版基本藥物目錄亟待更新調整。
他建議,在基本藥物目錄調整中,優先納入經臨床驗證、療效顯著的抗腫瘤創新藥,特別是已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且應用廣泛的品種;優先納入本土生產、產能充足、供應保障可靠的抗腫瘤藥物,確保患者用藥可及性和治療連續;同時,將同一主要化學成分下,具有臨床優勢的劑型、規格一并納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