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謝夢圓)機器人在會場遛機器狗,機器人對陣踢足球,VR眼鏡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體驗……近日,這些曾只出現在科幻片中的場景亮相在滬舉辦的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引發熱議,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情況也隨之成為關注焦點。
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已初步形成西有徐匯模速空間、東有浦東模力社區的發展格局。2018年以來,該產業規模從1340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4500億元,規上企業從183家增至380余家,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另一方面,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約60款大模型通過相關部門備案,數量位居中國第二。
上海搶先布局人工智能技術熱點。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上海建立了人形機器人共創平臺,全國首個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下稱:國地中心)也在此揭牌。該中心在上海張江牽頭建設了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訓練場,首期部署超過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是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
其中,國地中心自研人形機器人“青龍”開源公版機小批量規模化進駐該訓練場,開展基于人體運動數據的逆強化學習和基于無監督學習的具身想象算法研究,增強機器人的運動性能,通過減少獎勵設置降低具身小腦的開發難度等進行數據采集,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突破和落地應用。
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的機器人。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供圖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宏韜強調:“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創新是核心、合作是關鍵。上海將匯聚全球智慧,打造人形機器人技術高地。”
在大模型方面,上海堅持“開源+商用”雙輪驅動,已基本形成“1個開源基模+3個商業基模+N個垂類模型”的發展格局,多款基礎大模型引領國內創新趨勢,位處現階段國內基礎大模型綜合能力的第一梯隊。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落地徐匯區,2萬平方米空間已建成投運,周邊200余家大模型企業入駐,創新企業集聚式發展。
“目前,AI技術在上海各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呈現出廣泛而深入的發展態勢。上海作為全球AI目光的匯聚地,始終堅守著對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堅定決心,并通過模速空間及模力社區等方式持續孵化與培育相關產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東分院院長廖運發解釋道,具體而言,上海在推進制造業、醫療健康、金融、智慧城市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此次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也為AI技術與垂類場景對接提供了機會。據悉,階躍星辰與智元、商湯科技與太平洋保險、稀宇科技與中軟國際科技在開幕式上完成垂類應用簽約。通過AI企業與生物醫藥、金融、醫療、教育、工業等各類場景企業的場景對接促談,為一個個具體場景給出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從AI藥物發現,到金融風險管理,從病例撰寫,到教學質量評估,再到各種鋼鐵業、核工業、航運業等各類場景。
然而,廖運發也坦言,雖然上海在AI技術發展與產業化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在技術創新融合、數據隱私和安全保護、人才、應用場景等方面仍存在挑戰。
想要擴大國際影響力,成為全球AI技術發展高地,上海在做哪些努力?搭建國際合作平臺就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環。
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眾多國內國際專家持續呼吁推動開源開放工作。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表示,在大模型時代,開源并沒有像以往那么多、那么快,“我想,通過上海的努力,我相信開源這件事情會越做越好。中國的團隊、上海的團隊一定會引領開源潮流”。
近日,全球科學智能開發者社區在滬正式啟動。該社區是由上海創智學院牽頭成立,并由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組建,聯合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大學、北京智源、沙特國王科技大學及上海研究機構、頂尖高校,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開發者、科研機構及頂尖高校的代表,形成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專注于人工智能與科學交叉領域的國際化技術社區,旨在連接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以及開發者和跨學科創新者,進一步推動上海在科學智能領域的深入發展。
在廖運發看來,為打造適于未來人工智能大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上海除了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還要充分發揮上海的國際影響力,加強與國際知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吸引外資企業、國際研發機構落戶上海,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未來,上海將重點擴大開源數據集規模、構建世界模型、攻關具身智能大模型并加速場景落地,推動技術從實訓場向真實場景遷移。”張宏韜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