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題:上海如何以新質生產力重塑經濟引擎?
記者 樊中華
在尖端科技的驅動下,近年來,上海新興產業的創新浪潮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奔涌向前,新經濟動能澎湃。
打“飛的”飛越黃浦江上空,可從另一個角度領略“夜上海”的美;連接長三角多地航站樓的“低空航線”正以全新的模式填補跨省出行的空白。
遠在中東地區,上海參與研發的中國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絞吸式挖泥船“新海鯊”在以每小時疏浚約6000立方米巖土的速度為海外深水港建設“開路”。
近在徐匯濱江,200余家大模型企業競速疾行,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初具規模,蓄勢待發;在臨港,人形機器人實現量產,機器人協作下的“流水線”只需70秒就可下線一輛汽車。
新科技,新應用,新賽道,新突破。2024年,無數諸如此類的“縮影”成為上海經濟增長再創新高的生動注腳。過去10年間,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市GDP比重從15%增至43%以上的上揚曲線則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其培育新質生產力、重塑經濟引擎的決心與成效。
上海參與研發的我國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絞吸式挖泥船“新海鯊”正在開展人工島的吹填作業。 上海市經信委供圖硬核實力造就增長“加速度”
近年來,以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綠色化兩大轉型為引領,上海完成了三大先導產業、六大重點產業、四大新賽道、六大未來產業的梯度布局,構建起了根基深厚、目標鮮明、相輔相成的產業生態,為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科技創新與產業布局跑出‘加速度’的‘雙輪驅動’,在上海GDP持續增長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建華認為,上海在此方面具有“站位高、體系化、超前性、后勁足”的明顯優勢,瞄準全球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最前沿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并正在進入投入產出收獲期。
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黑湖科技迄今已助力3.2萬余家中小微工廠上線小工單,大幅提升了逾4000家大中型工廠生產協作的柔性程度。黑湖科技透露,近兩年來,能明顯感受到工業企業對于數字化的接受度在提升,需求在增加。這一是由于新消費模式與營銷方式的變革倒逼生產模式革新,二是行業龍頭企業帶動掀起了“鏈式”轉型浪潮,三是政府從政策資金、數字化平臺建設、“鏈主”企業培育等方面給予了全方位支持。
鼎捷數智執行副總裁劉波也表示,上海積極支持企業的智能產線建設和智造技術的創新應用,為數智化轉型創新方案走入更多企業創造了肥沃的政策土壤。未來,企業一方面將持續通過全鏈化數字化轉型方案助力產業建鏈、穩鏈、強鏈,另一方面也將為上海制造企業提供從戰略規劃到平臺底座支持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出海。
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工業互聯網平臺總體應用水平從32.0提高到41.5,應用普及率從18.1%提高到33.7%,位居全國前列;32個平臺相關營業收入超過336.5億元,實際服務超過116萬家企業,鏈接超過1059萬臺工業設備。
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內,工程師正在訓練機器人采集信息。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攝創新場景助力科技“軟著陸”
從2016年為無人駕駛技術落地設立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到2022年建設全國首個具身智能社區,再到連年為元宇宙應用打造25個重大場景……多年來,上海率先發布多項行動方案,開辟城市場景,不斷為前沿科技找尋“新落點”,促進最新的科技成果早日轉化為發展動能。
如今在上海,人們可在南京東路看一場穿越百年的元宇宙數字演藝,可在一大會址親臨中共一大召開現場進行一次“初心之旅”,醫學生、師范生可使用元宇宙科技進行手術訓練、教學技能培養,工業元宇宙平臺正在賦能新制造……距離“元宇宙元年”短短三四年,這一前沿技術已經“飛入百姓家”。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陸雷指出,科技創新從某種邏輯上來說是“供給側的革新和革命”,上海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全力圍繞產業端創新構建起一條貫穿企業、社會、高校、科研機構的新型需求引導的“創新鏈”。以需求引導供給,是上海近年來著力建設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流水線”。
大量的場景供給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底氣”。去年底,工業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上海羚數智能成為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制造業場景建設方之一,其創始人郭文蔚表示,上海開放真實的客戶場景,推動了前沿技術的商業化效率,同時政府能高效率分析行業與需求的變化,提出更細化、更有針對性、更落地的實施方案,推出政策的節奏與新技術的發展節奏十分匹配,“政策的連貫性與專業性讓我們對持續研發投入更有信心。”
眼下,人工智能再度迎來新發展期。上海圍繞智能終端、具身智能、金融、教育、醫療、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5+6”個垂直領域遴選形成50個重大場景需求清單,加速大模型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與迭代。通過發布全國首臺全尺寸開源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成立人形機器人開源社區、搭建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等,加速人形機器人由訓練場至實景的應用遷移落地。
鼎捷數智賦能制造業工廠實景。鼎捷數智供圖開放生態滋育未來“新勢能”
上海完善的產業結構布局帶來的另一重價值是創新生態的開放融合和“有機化”:深厚的產業基礎、前瞻的政策引領、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活躍的創新主體等,成為大量前沿科技創新接連誕生、迅速成長的沃土。
這在“上天入?!钡奈磥懋a業領域有著鮮明體現。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高級副院長丁國杰介紹,過去一年,上海在可控核聚變、大模型、低空經濟、固態電池、超導材料、AI+制藥等未來產業的諸多細分領域都實現了技術創新突破,形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
自主研發傾轉旋翼電動飛機的創新企業上海時的科技創始合伙人蔣俊表示,目前上海聚集了全國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頭部創新企業,全國70%的民用航空體系專業人才,并引育了6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完備的產業生態衍生和吸引了更多低空經濟創新企業、配套企業聚集,不僅有利于企業間的深度合作,也促進了新興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定華也表示,上海各級政府幫助企業與周邊企業牽線搭橋,促進供應鏈建設,使公司規模不斷增加,供應鏈伙伴已達到400余家。
不斷壯大“耐心資本”,為前沿創新“注能”,也是上海近年來著力完善的生態要素之一。
“作為一家經歷多輪融資的企業,我們深刻感受到上海在吸引耐心資本上的努力,”專注于晶圓級光學和光集成領域的高科技企業鯤游光電董事長林濤稱,公司成立9年來,不僅有早期股東仍在給予支持,還有浦東科創投、臨港科創投這樣的上海國資平臺持續加碼,都展現了對未來產業的長線支持態度?!吧虾5恼龑Щ鸷彤a業基金、臨港新片區的投資平臺等,讓我們更容易接觸到愿意‘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資本,長期資金對于我們這樣面臨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硬件研發企業而言至關重要。”他說。
開放、共享、合作永遠是上海引領創新的主題。就在此前召開的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上海市副市長陳杰指出,面對人工智能快速迭代、模型開源的新趨勢,將完善開源開放生態系統,夯實“語料開放+模型開源”服務體系,不斷壯大開源社區力量,推動基礎模型、算法和數據資源的共享與開放,構建開放協作、互利共贏的創新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