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題:上海:力引未來產業之光“照亮現實”
記者 樊中華
2022年,《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率先發布,打響了布局“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第一槍。
短短兩年多時間,多項細分領域行動方案出臺、三大產業先導區持續發力、未來產業試驗場應用場景不斷“上新”、國際化大賽新秀輩出、圍繞未來產業打造的創新生態正在蓬勃生長……與此同時,“未來之光”也已從低空經濟、深海探測、新型儲能、新材料、大模型等多個細分領域照進現實。
時的科技自主研發的傾轉旋翼E20 eVTOL。時的科技供圖政策先行“精耕”細分領域
“過去一年來,上海積極落實國家未來產業實施意見和本市未來產業行動方案,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了‘方案+基金+場景+載體’四項發力。”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高級副院長丁國杰表示。
這主要表現在,上海以重大項目牽引戰略布局,論證儲備了15個前沿領域重大產業創新項目,完善未來產業培育鏈條,推動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編制產業加速器建設指引;以場景創新加速示范應用,推薦34個項目成功揭榜國家未來產業創新任務,建設28個本市未來產業試驗場;以市區協同推動產業落地,更新具身智能等20個細分領域2.0版,編制智能網聯車等“一業一方案”。
如何選擇合適的細分領域推動未來產業與現實應用盡快“對接”?對此,上海官方表示,主要聚焦推進與現有主導產業形成接續,技術成熟度達到4以上,逐步推進到中試和產業化階段,并有望在5至10年內實現爆發增長的新賽道。突出落實國家未來產業實施意見、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部署的方向,強調發揮人工智能對現有產業的顛覆和賦能作用的方向,以及適應國際對綠色、健康、信息和空間拓展等產業新趨勢的新方向。
為此,在六大未來產業領域,上海均以落到實處的“實施方案”“行動方案”等予以引導,打造產業集群。如在未來空間領域,發布《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成立上海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率先推進建立新型航空器適航審定體系,今年已累計開通12條省際載客航線,位居全國第一。
上海時的科技創始合伙人蔣俊表示,上海在低空經濟領域圍繞領軍企業培育、關鍵配套供給等六方面,提出了23項具體任務,并在產業政策、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研發和運營成本,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進入該領域。上海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也正加速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 eVTOL的試飛與商業化運營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障。
在綠色能源等新趨勢領域,政策先行則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注入信心。新型儲能公司緯景儲能董事、副總裁姜寧表示,其鋅鐵液流電池被納入“上海市高端智能裝備首臺突破專項”,不僅助力企業突破了關鍵技術瓶頸,還加速了從新技術、新產品定型到場景應用的轉化過程,推動了鋅鐵液流電池在儲能領域的規模化示范應用,為后續市場化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上海市新型儲能示范引領創新發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明確支持發展鋅基液流電池,也讓企業發展動力十足。
碳索能源首席科學家于兵表示,上海連年發布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行動方案,進一步激勵企業專注于向研發零碳綠色工廠數智化管理平臺和智慧能碳平臺邁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零碳發展示范區鋅鐵液流電池儲能項目。緯景儲能供圖全鏈助跑護送“未來”遠航
在“潤物無聲”的政策供給下,上海的未來產業漸次從“實驗室”中拱土出苗,甚至已在產業界落地生根。
大模型領域,階躍星辰聯合吉利汽車集團開源了全球參數量最大、性能最好的開源視頻生成模型 Step—Video—T2V,以及行業內首款產品級開源語音交互大模型 Step—Audio;低空經濟領域,上海峰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全球首張2噸級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生產許可證;未來制造領域,霖鼎光學突破完成“超精密磨削—超光滑拋光—超精密測量”原子級超精密光學制造成套裝備;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由能量奇點設計、研發和建造的洪荒70裝置成功實現等離子體放電,有望到2035年“迎來可控核聚變發出的第一度電”……
未來產業要真正早日實現落地轉化,開花結果,離不開強有力的生態支持。有專家指出,上海未來產業生態建設已具有人才、科研、政府服務和既有優勢產業的基礎,新產業生態的衍生與完善應充分調動既有資源,并進一步補齊短板。
正因此,上海在建設未來產業公共平臺、創新中心、應用場景等方面苦下功夫。
例如為人工智能研究建設“4+2+1”數字孿生實訓場,成立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未來空間領域,成立商業火箭公司,建設上海未來通信產業測試研究中心;在未來制造領域,推進上海化工區大宗化學品生物轉化平臺建設,支持張江打造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公共服務平臺等。
不少企業表示,此類“公共設施”的支持對未來技術的發展轉化至關重要。鯤游光電董事長林濤說,臨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打造了適合光電產業的高標準生產環境,“對我們這種需要精密制造工藝的企業來說,降低了前期投入的壓力,讓我們能更專注于技術研發。”
而今,鯤游光電位于上海臨港的近萬平方米超凈間已經投產,標志著其從研發到規模化生產的能力已經比較成熟。
此外,姜寧表示,上海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領先地位,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資本支持,特別是緯景儲能成功納入工信系統融資對接平臺后,進一步拓寬了融資渠道,加速了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而在姜寧看來,未來產業的發展會與既有的產業生態形成良性互動,協同發展。“上海在機器人、數字模擬、電氣集成等相關上下游產業的基礎雄厚,這些產業能夠就近支持液流電池產業的發展。同時,液流電池產業也為這些上下游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延長和完善了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更是以“國際視野”發展未來產業。眼下,第二屆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正在進行中,目前,大賽征集參賽項目總數為575個(項目組478個、人才組97個),其中海外和國內其他省份參賽項目總數達251個,占比43.65%,實現6大未來產業領域、21大技術方向全面覆蓋。
6000米可燃冰探采機器人深海作業中。中車艾森迪供圖在首屆大賽中斬獲人才組和項目組雙料“超能獎”的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定華坦言,與全球科創企業和人才“同臺競技”,不僅看到了各界對未來產業細分領域的關注及對團隊長期堅守的認可,也更好地了解了其他未來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狀態,拓展了思路,同時結識了更多技術和供應鏈伙伴,為跨界融合創新打下基礎。
丁國杰指出,未來產業是技術和市場都尚未成熟的產業,具有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發展的長周期性特點,因此,未來產業的生態建設特別強調孵化培育的環境給養、場景應用的驅動、耐心資本的支持、對大膽創新的包容以及不拘一格的人才吸納。
她建議,上海應進一步著力構建“全渠道預見迭代、全場景應用賦能、全周期孵化加速、全要素賦能加持、全方位松綁治理”的創新環境,打造健康有活力的未來產業生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