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題:打造全球科創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踩上“風火輪”?
中新社記者 李金磊 陳建新 夏賓 曾玥
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九年提及粵港澳大灣區,今年更強調提升其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新表述背后,這片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被賦予更高期待。
在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交匯點上,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踩上“風火輪”,加速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發揮獨特優勢,鍛造硬核創新“火尖槍”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世界上少有區域像大灣區這樣,擁有得天獨厚的創新優勢——豐富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數十萬家高科技企業、世界一流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全球金融和財富管理中心,加之港澳“超級聯系人”的獨特作用,這決定了大灣區在國家創新體系中肩負著更為關鍵的使命。
大灣區創新發展態勢良好,“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連續5年居第二位,發明專利公開量年均增長位列全球四大灣區首位。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此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機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
如何發揮好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以人工智能為例,全國政協委員、高鋒集團董事局主席吳杰莊表示,大灣區可依托香港國際化金融資本與人才儲備,聯動深圳硬件制造、廣州科研資源,構建自主創新體系,設立粵港澳聯合AI專項基金,在不同領域加速推動“AI+”場景落地。
硬核創新的突破離不開高端人才的支撐。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商總會會長李圣潑建議,支持建設國家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機構,積極筑巢引鳳。組建高水平、前瞻性、戰略性、代表國家能力的科研機構,引進吸收前沿產業的國際頂尖人才,為國家科技發展培育戰略力量。
2024年10月28日,由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與投資推廣署主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圖為現場外籍人士與大熊貓玩偶合影。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破除隱形藩籬,舞好協同合作“混天綾”
在科技創新時代,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愈發重要。
金李認為,硬核科技創新與傳統創新模式不同,需要開展大規模跨界協作。大灣區孕育了大量優秀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但三者在思維模式、價值判斷上存在差異,導致相互溝通不暢,缺乏有效協作與信任。要打破圈層壁壘,建立開放式的人力資本大平臺,增進各界的相互理解,改變原先各創新主體單打獨斗的局面。
產學研合作也要加速破冰。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建議,建立跨境產學研合作機制,將澳門財政儲備轉化為“創新催化劑”,支持內地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資源,更好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
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至關重要。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姚祖輝建議,加強港深合作,推動河套“一區兩園”協同發展。兩地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由政府主導,鼓勵和支持內地與香港創投資本共同設立創投基金,建設產業中試轉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優化區域創新環境,資金支持不可或缺。吳杰莊建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科研項目“白名單”制度,針對政府認定的重點科技項目,簡化審批流程并構建合規通道,促進跨境科研投資便利化。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表示,大灣區各城市優勢互補,深圳強于科技與制造,廣州是商貿與科教重鎮,香港坐擁金融、法律等國際化資源,融合三地所長,才能激發乘數效應。已成為中國經濟強勁創新引擎的大灣區,未來要更好發揮引領輻射作用。
保持“闖”的銳氣,以硬核科技突破全球產業天花板;展現“創”的智慧,用制度創新疏通要素流動堵點,這片熱土也將踩上“風火輪”,加速邁向世界創新舞臺中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