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益陽3月7日電 (付敬懿 劉美玲 蔡克明)年產能超400億支,占據中國鋁電解電容器35%以上市場份額,全球每12.5支鋁電解電容器中,就有1支來自于此......在湖南益陽,產業的集聚發展讓大批勞動者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鋁電解電容器產業集群榮獲全國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就業創業增收近10億元,簡陋的“小作坊”蛻變為“電容谷”,“電容湘軍”成特色勞務品牌。
益陽市鋁電解電容器產業企業車間,工人正在查看設備運行情況。 受訪者 供圖堅持深耕細作,小作坊闖出一片天
1972年,益陽市第一家電容器廠家誕生。“當時,國家鼓勵地方發展電子工業。我們雖然只是‘小作坊’,但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廠里派了十幾名骨干到江蘇無錫學習先進技術。”該廠員工龔星和回憶說。憑著這份開拓精神,該廠年產能達120萬余支,帶動就業100余人,電容器行業初露鋒芒。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電子工業的大力發展,益陽市發展電容器廠家18家,實現年產值2500萬元。20世紀90年代,電容器企業增至35家,發展從業人員2800人,年產值突破1.2億元。以湖南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企業來勢看好,艾華集團組建測試實驗室,優化產品設計,順利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標準,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迅速成為電容器行業的領頭雁。
為推動鋁電解電容器產業由小規模分散型向大規模集約型發展,近年來益陽市成立打造“世界電容器之都”指揮部,赫山區委、區政府每年拿出5000萬元專項資金,推動電容器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進階。走進龍嶺產業開發區,電容器企業鱗次櫛比,92家企業直線距離小于5公里,在一個小時之內,可以配齊所有原材料,原材料成本比廣東、江蘇等地低5%左右。
經過50余年的精耕細作,益陽市2024年鋁電解電容器產業集群實現產值232.6億元,同比增長15.1%,從業人員達1.5萬余人,年均新增勞動就業約1500人,“工業大米”成為富民強市的特色勞務品牌。
益陽市鋁電解電容器產業工人正在操作設備。 受訪者 供圖強化技能培訓,老品牌煥發新活力
“通過反復優化設計和工藝,我們完成了超長壽命固態鋁電解電容器的設計、制樣和可靠性測試,產品壽命大幅提升,應用領域由消費市場拓展到工業和通信市場。”艾華集團汽車電子技術部部長張超說,這是該公司一線員工致力于提升產品附加值的一個縮影。
艾華集團擁有員工4800余人,技能崗位工人超80%,高級工占比25%。2014年,該集團成立終身教育示范基地艾華學苑,以企業運營、理論實踐、人才培養為重點,開設生產管理類、技術研發類、品質管理類等課程70余個,培養電容器生產、管理、營銷等全產業鏈人才。開展最強大腦評選,以專利成果轉化、技術難題攻關實效、項目經濟效益等為考量,激勵一線工人開展技術革新。
勞務品牌的含金量離不開優質人才支撐。當地人社部門依據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本土高校、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自動化、電工等專業,為電容器行業儲備人才。技工院校與企業聯動,進行訂單定向培養班、企業冠名班小組招生,開展工學一體真實生產項目教學,為企業降低人力資源成本。
近年來,益陽市與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科研院所共建產學研基地,擁有省級、國家級創新平臺25個,建立專家人才庫,引進領軍人才、高端人才305人,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的9.26%。
注重科技賦能,智能化生產成趨勢
當前,益陽超九成企業以生產鋁電解電容器為主,同質化競爭壓縮了產品利潤空間。為提升產品品質、降低人力成本,龍嶺產業開發區啟動“5G+電容器智能制造創新孵化中心”建設項目,引進華為云、老虎云等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立1000萬元數字化引導基金,支持電容器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
“我們正在打造鋁電解電容器全球超級共享工廠,對工廠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改造,實現管理、生產、倉儲、物流等數字化升級。”益陽市和天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宏志表示,通過共享原材料、設備、產品、技術,打破物理距離界限,以承接代工訂單搶占市場。
在益陽市和天電子有限公司,1萬平方米的中試工廠煥然一新,生產設備陸續進場,智能化生產線正在進行調試。通過引入高分辨率CCD檢測手段,生產流程與質檢系統全面聯網,變人工抽檢為全程機器檢驗,機器實時監測反饋產品品質,產品可靠性大幅提升。
同時,該公司通過強化設備智能互聯,制造工序從11道減少為8道,生產周期從7天縮短至3天,中試工廠的90條智能生產線滿負荷生產,單日人均產量達6萬支,生產效率提高3倍。
向新而行,以智致遠。從一枚小小的電容器,到實力雄厚的“電容谷”,“電容湘軍”勞務品牌正值芳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