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3月10日電 (記者 張芹)《武漢市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10日發布,記者當日從武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該市今年將通過十個重點領域布局和兩大保障措施,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突破與產業融合。
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蘇新威介紹,針對產業發展中的應用難、落地難、協同難等難點痛點,《行動方案》圍繞智能體應用矩陣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AI開源生態建設等十個方面,構建“10+2”工作體系,推動人工智能的突破性應用、突破性產品落地、數字底座建設、發展生態優化,實現“用數據、建場景、優生態、促落地”。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夏俊俊 攝在應用方面,今年武漢市將重點推動大模型向智能體演進,目前該市正在開展首批智能體產品和創新創業團隊入庫培育,計劃開發工業、醫療、教育、法律、文創等垂直領域智能體,形成武漢智能體產品矩陣。
在產品研發方面,依托武漢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和創新優勢,重點推動AI+機器人、AI+汽車、AI+PC/服務器、AI+手機、AI+眼鏡五大應用落地。其中,人形機器人領域將實現“楚才”系列10款人形機器人小規模量產;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公開測試道路里程達4000公里等。
據介紹,當前武漢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江夏區、硚口區等區都在大力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區,該市還將在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等區試點建設人工智能“特區”,加強打造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在交通、醫療、教育、城市管理等領域開放公共數據和應用場景。
為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武漢還通過“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相結合的方式,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單個項目最高給予2000萬元資金支持;每年安排總額不低于1000萬元的算力服務券,支持中小企業購買算力服務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