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山東高密3月19日電(沙見龍 王紅蕾 王新卓)“我們自己育苗,除了移栽和采收,基本實現全環節機械化種植。”眼下,各地正搶抓農時,開展春耕備耕。在濰坊高密市萬畝良田家庭農場內,農場負責人王翠芬帶領工人們向大田里移栽羽衣甘藍幼苗。
羽衣甘藍憑借高纖維、低熱量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尤其備受超模、營養師、健身達人等群體的推崇。近年來,隨著多家茶飲品牌推出以羽衣甘藍為主要原料的果蔬茶,國內逐步掀起羽衣甘藍“熱”。
在濰坊高密市萬畝良田家庭農場的溫室大棚內,工人們正在采收羽衣甘藍。高密市委宣傳部供圖高密市萬畝良田家庭農場有著近20年的羽衣甘藍種植經驗,被譽為“亞洲最大的羽衣甘藍出口種植基地”,在國內外市場供應方面占有較大份額。
據王翠芬介紹,該農場羽衣甘藍的出口量較大,歐美市場10%的份額來自這里。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國的羽衣甘藍種植成本較低,且品質也在不斷提升,出口訂單逐年增多。“我們的種植全程執行歐盟標準,采收前需檢測193項指標,每年都有不同國家的客商前來考察交流,洽談合作。”
圖為濰坊高密市萬畝良田家庭農場在大田里種植的羽衣甘藍。(資料圖)高密市委宣傳部供圖王翠芬告訴記者,近幾年,該農場出口訂單業務相對穩定,隨著人們膳食養生保健意識的增強,號稱“超級食物”的羽衣甘藍在國內的熱度也不斷攀升,消費群體持續增長。該農場及時把目光轉向國內,增加了大棚種植,實現了羽衣甘藍一年四季的有效供應。
王翠芬透露,2024年,該農場單季種植羽衣甘藍1300多畝,內銷達千余噸。“羽衣甘藍生命力強,生長旺盛,種一季能采收多茬,一天最多能采收40余噸。我們一般根據品質來定價,葉片完整度、顏色鮮艷度、大小均勻度等因素都會對價格產生影響。”
談及種植羽衣甘藍的經歷,王翠芬說,“當時一位美國的客戶找到我,讓我幫忙種羽衣甘藍。那時候國內幾乎沒有種植的,拿到周邊市場上售賣,也很少有人認識”。
經過反復思量和調研,王翠芬認為羽衣甘藍這個新品類營養價值高,肯定有市場、有“錢”景。2005年,她從荷蘭引進的羽衣甘藍種子漂洋過海,在家庭農場落地生根。
令王翠芬意想不到的是,與這個“小生靈”的磨合竟然耗費了她7年時間。“當時不懂種植技術,只能慢慢摸索。凍死了才知道它怕冷,熱死了才知道高溫也不行,還有澇、旱,幾乎所有的情況我們都經歷了。”
在摸爬滾打中,王翠芬終于摸透了羽衣甘藍的“脾性”:喜冷涼,耐寒力較強,-10℃以上越冬沒問題,對土壤要求也不太嚴格,適合大規模種植。2012年,羽衣甘藍在高密實現了規模種植,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研發羽衣甘藍深加工產品,我們也在尋求合作,目前正與青島一家食品公司研究在產品中添加羽衣甘藍成分。”為了讓羽衣甘藍適應不同場合、不同口味人群,王翠芬積極探索產品深加工。
目前,高密市萬畝良田家庭農場同多家大型加工企業共同研發羽衣甘藍系列產品40余種,羽衣甘藍面條、羽衣甘藍酸奶、羽衣甘藍果蔬汁以及高端代餐飲品等,在多個主流平臺上銷量可觀,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在王翠芬心里,她想種好羽衣甘藍,擴大在國內的推廣力度,讓民眾都能關注飲食健康、食品安全,真正讓羽衣甘藍走進尋常百姓家。“那一大片地,我們今年都要種上羽衣甘藍,計劃把規模再擴大1000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