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記者 樊中華)隨著全球經濟融合不斷深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邁向國際舞臺,在機遇與挑戰中尋求新發展。從改革開放后的產品出口,到今天的企業出海,其中轉變意味著什么?而此次中國企業“走出去”,又應如何應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行穩致遠?
對此,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閻海峰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中國企業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生產制造領域已經具備全球競爭力,并以較之出口更具挑戰性的出海方式參與全球競爭。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正在從過去的國際生產和服務的配角逐漸成為主要參與者,從全球企業競爭的規則追隨者、接受者逐步在一些領域升級為規則的引領者、制定者。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全國首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窗口,構建企業高水平“走出去”生態圈。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供圖閻海峰指出,出口是憑借國內產能優勢、成本優勢讓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國際貿易,是國際化的初級階段;而出海則是具備制造、創新及跨國經營管理能力的企業在海外進行全價值鏈布局,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更高級、更全面的國際化戰略。
從“出口”到“出海”的轉變,其“內因是中國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內產業生態系統的日益成熟,而外因則是近年來地緣政治變化引發的‘脫鉤斷鏈’,以及關稅貿易壁壘的不斷升高。”閻海峰分析說。
對于此番掀起的中國企業“出海潮”,閻海峰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中國企業作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微觀主體,參與全球競爭是一道“必答題”,而作為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高水平走出去”也是必然要求。
他進一步解釋,“高水平走出去”不僅是自發而更應是自覺的,是更加系統性、有組織的,是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向價值鏈上游躍升的“走上去”。
但閻海峰提醒,盡管“出海”浪潮澎湃,但出海與在國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的能力要求大不相同。出海企業需要具備三種專有優勢,即如技術、品牌等的所有權優勢,如資金、人才等能夠進行跨國運營的內部優勢,以及投資區位優勢。
對此他建議,企業一是應科學評估出海區位的地緣政治關系特征,靈活運用友岸、近岸等區位選擇策略,盡可能開發多元化海外市場和客戶;二是應提升生產經營的本地化水平,努力獲得當地政府、客戶、合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三是中小企業應盡量以“合成營”方式抱團出海;四是應充分利用好數字技術在跨國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強化與海外市場的連接。此外,不斷增強國內“大本營”的實力,持續加強創新能力也極為重要。
閻海峰指出,中國企業出海,最大的薄弱點是跨國經營人才儲備不足,海外經營的風險把控和防范能力弱。同時,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政策長期主要聚焦于將外資企業“引進來”,在幫助國內企業“走出去”方面,政策的供給量、既有政策的服務和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為更好地迎接“新航海時代”的來臨,閻海峰認為,一方面,需要對企業進行系統化、有組織的“出海”培訓,高校和相關機構等也要發力為國內企業,特別是全球產業鏈上的大量中小企業培訓跨國經營人才。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供給,強化支持企業出海服務的生態建設,培育形成中國企業出海生態鏈、生態圈。如可由政府、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專業院校等共同建立統一的“出海”企業數據庫、項目信息庫和服務平臺體系,以及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跨境金融產品,支持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機構拓展國際網絡等。
當談及上海在引領企業出海新潮向中應有何作為時,閻海峰表示,上海一直是中國開放的窗口,上海自貿區作為高水平開放的試驗田,具有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可以針對中國企業出海服務進行大量創新嘗試。上海各類跨國經營人才集聚,是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高地。而上海本身即是一個全球化的“知名品牌”,理應做好企業出海“橋頭堡”,不僅要成為支持中國企業出海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也要創造更好的國際化營商環境,成為出海企業的全球戰略總部所在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