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 呂少威)為期五天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31日落下帷幕。論壇年會不僅是“硬核”科技的秀場,也是前沿領域智慧的高地。
制作咖啡、泡茶聊天、寫字作畫、熱情服務……今年上百臺機器人化身“智愿者”,活躍在會場的各個角落,讓許多人眼前一亮,科幻影片中的場景正照進現實。
3月27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暨全體會議在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行。圖為機器人秀。 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機器人產業融合了人工智能(AI)、高端制造及新材料等尖端技術。其研發、制造與應用,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與高端制造業實力的體現,更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技術突破、應用場景拓展和全球競爭力提升成為顯著特征。業內人士普遍預計,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量產元年。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技術官王鶴在論壇年會期間進一步呼吁“攜手打造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生產力元年”,讓人形機器人真正成為人類幫手。
本屆論壇年會上,除了“出盡風頭”的機器人,具身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流量密碼”也隨處可見。聚焦科技熱點議題的60場平行論壇在5天的時間里精彩進行。通過重要科技成果的展示展覽、科技創新人才的前瞻性演講、重大科技項目的簽約合作,未來科技圖景愈發清晰。
論壇年會期間,《未來產業新賽道研究報告》發布,提出2025年未來產業十大賽道,通用人工智能、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榜上有名”。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所長蒲松濤坦言,每個賽道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當前,很多賽道仍處在產業化發展初期,可能需要5年到10年甚至更長時間推進發展,但未來已來。
3月29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通用人工智能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新社記者 張祥毅 攝AI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冷”機器有了“熱”思考,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被視為解鎖未來無限可能的關鍵技術。本屆論壇年會上,AI“含量”進一步提升。TAG環球集團研究中心主任、亞太區知識產權總經理韓達表示,醫療、汽車、金融、電商等行業紛紛引入AI技術,“AI+”將進一步賦能產業發展。
“我們正進入一個混合角色的時代。”韓達認為,AI時代對人的技能需求將產生變化,既需要熟練運用AI工具,也要有作為人類的專業判斷。AI將替代錄入數據等重復性比較強的工作,但也將催生出AI訓練師、AI審計員、機器學習工程師等大量新崗位。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AI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大模型學習范式的演化,AI變得越來越“聰明”。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在論壇年會期間的一場演講中指出,過去兩年大模型能力不斷提升,在問答能力上已經遠超人類。隨著超大預訓練模型價值的轉移,學習范式正從“人教AI”到“AI教AI”轉變。
作為中國以開放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交流平臺,中關村論壇已成為全球科技交流合作的大舞臺。本屆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年度主題,從人形機器人到量子計算,從開源生態到綠色轉型,這些探索既彰顯了中國科技的硬實力,也為全球合作提供了新范式。正如諸多參會者所倡導的那樣,唯有開放合作與堅持長期主義,方能照亮人類共同的光明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