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31日電 題:專訪羅思義:中國科技領先地位與出色的科研投資顯著相關
作者 趙婧姝 蘇婧欣
“我通過統計學研究發現,中國在科技上的許多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這與其出色的科研投資顯著相關。”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原署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30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接受中新網專訪時如是說。
羅思義曾任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是一位常年追蹤中國經濟脈動的“老外學者”,目前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擔任高級研究員。他29日晚才從上海乘高鐵抵達北京,但身上未顯疲態,演講時洪亮的聲音配上豐富的肢體語言吸引了全場嘉賓的注意力。“我是一名經濟學者,不是科技專家,但我想闡明科技與經濟之間的相互聯系”,羅思義說。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的主題是“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而羅思義的演題目恰是《中國如何擴大在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他在參加完“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后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當時臨近午餐時間,他卻推遲了用餐。羅思義笑著指指腕表:“我只能在這里待到下午三點,不過你可以問任何你想問的問題。”
他表示,中國在科技上許多領域領先世界,例如電信、綠色能源、無人機等領域,這是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著體現。“以綠色能源為例,中國為全球貢獻了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也已成為全球主導生產國。”
羅思義通過統計研究方法發現,中國的科研投資非常突出,“中國科研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這是中國的生產力提高如此迅速的原因。”他說,先進技術有賴于龐大的科研投資來實現,并不能通過一個個“科技獨行俠”所創造。
“如果科技創新僅僅停留在想法上,它很難帶來經濟效益。只有當科技創新轉化為產品并投入生產時,才會真正改變經濟發展。”他認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研發與創新能夠迅速轉化為成果,促進經濟顯著增長。他通過相關性研究發現,全球最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與該國科研投資占GDP的比重高度相關。“因此,中國形成了科技與經濟互促發展的良性循環。”
談及本屆中關村論壇年會,羅思義說,來自科技、商業、經濟等領域眾多人士在這一平臺各抒己見,交換看法,相互啟發,這正是本屆中關村論壇年會對促進全球科技合作的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