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4月1日電 題:海口國家高新區:區域合作火熱產業項目集聚
中新網記者 符宇群
運輸車輛往來穿梭、標準廠房拔地而起、生產車間投產使用……眼下,位于海口國家高新區的廣東海南先進制造業合作產業園(下稱“粵瓊產業園”)里,多個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項目一期一標段10棟樓已封頂,二標段今年下半年開建。”海口市康盛佳鑫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文莘告訴中新網記者,康佳(海南)裝備生產基地一期正加快建設,計劃建設智能醫療裝備、工業傳感器相關設備、鋰電池包及智慧換電設備等高端裝備生產線,預計2026年底投入運營,達產后年產值4.4億元。
近年來,海南加快推進自貿港核心政策落地,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區域產業合作“開花結果”。落戶海口國家高新區的粵瓊產業園,作為跨省聯動、開放共贏的樣本,繪就區域產業合作的新圖景。
“康佳看好海南自貿港封關前景。”黃文莘說,海南自貿港的“雙15%”稅收優惠、加工增值免關稅等政策讓康佳有了新選擇,疊加廣東產業鏈優勢,公司決定在海南謀劃工業板塊新業務,目前已有多家廣東上下游企業在合作名單上。
圖為海南長春花藥業有限公司研發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開展試驗工作。中新網記者 符宇群 攝除了康佳集團,粵瓊產業園內亦有不少企業希望借助海南自貿港政策,加強產業聯動,開拓企業版圖。
海南長春花藥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長春花系列抗腫瘤藥品的研發、生產,去年7月整體遷入海口國家高新區,計劃新建原料藥生產線2條、制劑生產線2條。
“目前原料藥生產車間已開始投產,公司正積極謀劃新產品研發、長春花草種植、長春花觀賞游、高端制劑等上下游產業鏈。”該公司總經理王小力表示,希望抓住自貿港機遇,繼續擴大在海南的投資,在產品進出口、離岸貿易、醫藥新業務等領域布局。
為推動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海口國家高新區積極搭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平臺,“牽手”多地產業聯動發展,地區互利合作的新熱土正在加快形成。
去年以來,粵瓊產業園積極開展招商引資,產業項目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園區已完成投資8.6億元,社會投資引入企業361家,落地產業項目49個,總投資119億元;累計59次赴粵招商,目前已簽約企業47家,總投資93億元,儲備重點招商粵企176家。
滬瓊合作方面,過去一年里,海口國家高新區與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往來密切,在多個領域取得積極成效。
不久前,由復旦大學藥學院與延安醫藥共同成立的生物醫藥聯合研發中心在園區揭牌。此外,海口國家高新區與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簽訂“飛地經濟”合作示范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海南省首個雙向孵化器張江集團-海口國家高新區雙向孵化器,不斷加快項目成果的臨床試驗和項目融資。
圖為由復旦大學藥學院與延安醫藥共同成立的生物醫藥聯合研發中心在海口國家高新區揭牌。 (海口國家高新區 供圖)醫藥產業合作方面,海口國家高新區與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持續探索“樂城研用+海口生產”協同模式,雙方在國際創新藥械促進本地化生產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首單產品科賽拉地產化下線,磷酸蘆可替尼乳膏提交上市許可申請,兩款體外診斷試劑產品獲批進入博鰲樂城先行區特許使用……進口創新藥械從境外引進到本地生產的鏈條閉環逐漸形成。
“今年2月,公司從瑞士引進的‘聚酯膠原骨修復材料’取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Ⅲ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成為‘樂城研用+海口生產’協同模式下首個獲批國內上市的醫療器械。”海南蘇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勝透露,公司正與全國各個醫療機構洽談準入工作,同時積極籌備生產設施,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可在海口實現這款產品的地產化;下一步,還將瞄準骨科、神經外科領域引進開發更多先進醫療器械。
今年是海南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境內外企業不斷搶灘自貿港,海口國家高新區區域產業合作迸發蓬勃活力。海口國家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稱,2025年海口國家高新區將推動粵瓊產業園新增200家企業、新增20億元投資;做實做強與上海張江雙向孵化器,在美安總部中心謀劃擴建升級雙向孵化載體,引入上海一批科技創新企業落地;重點梳理境內未設立生產基地的境外藥械企業,爭取引入更多國際先進藥械實現“樂城研用+海口生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