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4月1日電 (記者 沙見龍)“我們采用雙膜法工藝,產水水質穩定,可達到‘純水’級別。”在位于濰坊高密市的孚日凈水科技有限公司,污水處理設備正不停地“納污吐凈”。公司再生水項目經理張法禹稱,公司原水引自當地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園污水處理廠排放的尾水,日處理規模5萬噸,日產再生水3萬噸。
源源不斷的“純水”經由管網,從上述公司輸送至多個工業園、化工園區及周邊企業,作為冷卻循環水、鍋爐補給水、生產用水等,兼顧區域景觀河道補水,每年可節省新鮮用水1200萬立方米,為政府節約調水費用10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
圖為孚日凈水科技有限公司再生水項目車間。(資料圖)高密市委宣傳部供圖近年來,高密市大力發展再生水利用,引導用水大戶企業積極建設中水再生利用項目,以再生水替代自來水用于工業生產、農業灌溉等,全市工業企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超80%。2024年,該市污水處理總量約7557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總量高達2887萬立方米,解決工業用水約571.84萬立方米。
濟微高速濟寧新機場至棗菏高速段項目結合濟寧市煤礦較多的特點,利用煤矸石等固廢材料填筑路基,節約土方48萬立方米,減少固廢占地200畝。山東高速建設管理集團濟微項目董事長謝飛說,山東高速集團積極應用“四新”技術,在工程建設、道路養護等領域深入開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雙贏。
近年來,山東高速集團與高校共同攻關,用廢舊輪胎制成的膠粉作為瀝青的添加材料,在臨滕高速試驗成功。相比傳統改性瀝青,這種新型瀝青混合料可以顯著提升廢舊輪胎利用率、降低建設成本,在保證抗車轍、耐久性等性能不變的情況下,平均每公里節省成本4萬元。
圖為臨滕高速路面攤鋪現場。(資料圖)山東高速集團供圖在固廢再生利用領域,山東高速集團深耕多年。從2010年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套多步加熱、分層銑刨就地熱再生機組,到3.0版就地熱再生機組成功下線,該集團自主研發的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機組相繼在全國10多個省、市、自治區得到推廣,累計完成施工面積達2400余萬平方米。
同樣是廢舊輪胎再利用,在山東京博中聚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博中聚”)則是另一番景象。一種以廢舊輪胎為原料生產丁基橡膠的工藝打破人們的傳統認知。
“丁基橡膠是生產輪胎內胎和氣密層的主要原料,其特殊的分子鏈結構可以有效阻止氣體和水蒸氣的滲透。”據京博中聚技術總經理李蘭閣介紹,該公司生產的丁基橡膠空氣透過率僅為天然橡膠的1/7、丁苯橡膠的1/5;鹵化丁基橡膠具有優異的氣密性、阻尼性、耐熱性、耐化學腐蝕性等特性,“這些產品在輪胎、醫用膠塞、防腐襯里、防護服等領域應用廣泛”。
圖為京博中聚生產車間。京博中聚供圖李蘭閣說,去年,該公司成功申請了ISCC PLUS(國際可持續發展和碳認證體系)認證,“說明我們在循環基原料的采購、生產及銷售各個關鍵環節,均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高標準要求”。據了解,京博中聚是國內單體工廠產能最大的丁基橡膠生產基地,建立了“丁基橡膠技術創新中心”,集成了以關鍵關聯人員為核心的研發、工程、應用、市場等技術體系,建設了一批精通機理、精準解決問題的工程師隊伍,通過定制化生產調節能滿足多維新應用需求。
“作為風電設備核心部件的玻璃鋼葉片,體積龐大、難以降解,傳統的填埋、焚燒處理方式已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據中車山東風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聚焦退役葉片回收、處理、應用閉環式全產業鏈研究,成功研發“退役葉片高效智能處理成套裝備”,打造“智能移動工廠”,開創熱固性復合材料循環利用新路徑,填補國內空白。
上述負責人表示,“智能移動工廠”可提供“分散式+集中式”雙模式處理,突破傳統固定式處理產線的局限,產出的再生纖維在建筑工程領域性能卓越,在多類實際工程中應用良好。此外,這些產出物還可廣泛應用于木塑制品、水泥建材制品、海洋牧場設施等領域,成功打通熱固性復合材料循環利用路徑。
記者采訪獲悉,目前,中車山東風電公司研制成功的產線裝備已投入運行,在合肥方興大道、西安產業園、寶雞職業教育中心等建筑工程中得到應用,開辟了退役風電葉片規模化循環利用新領域,構建起退役葉片處理與建材化利用產業鏈。
以上案例是山東深耕循環經濟的縮影。近年來,山東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有效推動該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山東省循環經濟協會會長呂天寶曾公開表示,循環經濟已成為國家戰略,迎來黃金發展期。他呼吁各界以創新為引擎、合作為橋梁,攜手并進,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共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輝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