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南文昌4月1日電 (記者 王曉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簡稱“中國熱科院椰子所”)近日在海南文昌召開“油棕北移”計劃戰略研討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在該所的牽頭下,科研人員正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由小到大、逐步北移的策略,在中國推進熱帶北緣地區(北緯18°至北緯25°)油棕規模化種植生產計劃,提高國家食用油自給率。
圖為中國熱科院椰子所培育的不同品種的油棕果實。記者 王曉斌 攝中國食用油自給率較低
據介紹,油棕與椰子、油茶、油橄欖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其果實榨取的棕櫚油占全球主要植物油總產量的38.3%。目前,油棕被廣泛種植于南緯10°至北緯15°的熱帶地區,收獲面積4.02億畝、年產棕櫚油8492.4萬噸。
中國是全球食用油消費大國,但自給率卻不容樂觀。據中國熱科院椰子所發布的《中國油棕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4年中國植物油消費量達4094.6萬噸,進口占比高達67.7%,自給率不足35%。尤其是棕櫚油,中國作為全球第三大棕櫚油消費國,年進口量超600萬噸。
面對這一現狀,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被譽為“世界油王”的油棕。油棕果實含油率高達50%~60%,平均畝產油212公斤,是大豆的9倍、椰子的8.5倍,具有顯著的生產效率優勢。
油棕果實可以榨取棕櫚油。記者 王曉斌 攝歷史嘗試與科技攻關
中國大規模引種油棕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但組織化生產嘗試均因缺乏科技支撐而受挫。“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品種低劣、適應性差以及缺乏配套技術?!敝袊鵁峥圃阂铀彼L、油棕研究中心主任曾憲海介紹,目前,油棕在中國散落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等地,總面積約1萬畝。
曾憲海說,油棕要在中國實現規模化種植,需要解決品種適應性、抗逆栽培技術、機械化采收與加工裝備等一系列難題。經過多年研究,科研人員已在油棕耐寒高產優質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在品種方面,中國熱科院研究人員已收集油棕種質資源426份,選育出5個耐寒優質高產品種,其中“熱油2號”和'“熱油40號”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2%。在栽培技術方面,科研團隊在北緯25°的云南省保山市潞江壩建立試驗示范基地,成功實現了畝產油量200公斤的產量水平,為“油棕北移”提供了技術支撐。
3月29日,專家們在海南文昌種植油棕。 賈永立 供圖“油棕北移”計劃展望
基于已有研究基礎,中國熱科院椰子所提出了“油棕北移”計劃,計劃在中國北緯18°至25°的熱帶北緣地區實現油棕規?;N植,估算該區域潛在發展面積達3000萬~4500萬畝。“我們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由小到大、逐步北移的策略,圍繞‘種在哪里’‘拿什么種’‘怎么種好’‘如何加工’四大瓶頸問題開展研究?!敝袊鵁峥圃阂铀h委書記朱安紅說,計劃目標是發展油棕種植3000萬畝,將中國食用油自給率由35%提高至50%,基本實現棕櫚油自給。
專家測算,與我國傳統熱帶、亞熱帶作物和桉樹林等低產低質低效經濟林相比,油棕具有產量高、效益好的優勢。按年均畝產油量200公斤計算,棕櫚油畝產值可達2200元,產業比較優勢明顯。此外,中國海關初榨棕櫚油進口完稅價達11644.7元,而國內生產成本估算為5825元,推動油棕規?;l展仍有較大的利潤空間。
在3月29日的戰略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錢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趙春江、徐明崗,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江連洲,農業農村部特色油料專家指導組組長張海洋,河南工業大學油脂加工專家張永太等八位專家組成專家咨詢組,為“油棕北移”計劃把脈支招。
與會專家認為,“油棕北移”計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聚焦戰略使命,打造世界油棕科技創新中心。要成立全國協作組,開展全產業鏈科技攻關。要建設集中連片規?;a基地,開展組織化生產。要創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專業型人才培養。要協同實施“油棕南下”計劃戰略,助力世界油棕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油棕北移”計劃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金融支持+科技供給”的模式,正在廣東、云南、海南等地建設更多示范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