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4月1日電(藍伊旎)打武術、翻跟頭、舞獅變臉......除了表演節目,機器人還能干什么?4月1日,杭州舉辦人形機器人及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對接會,深入挖掘機器人應用在消費端、產業端的更多可能,搭建技術、產業與市場的橋梁。
4月1日,杭州舉辦人形機器人及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對接會。 主辦方 供圖本次對接會共匯聚了100余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和有相關需求的企業。現場,200余名企業代表從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出發,談行業痛點、暢想智能未來。從討論情況看,當前機器人在各行各業仍有很大的應用空間亟待探索。
例如,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高級工程師劉濤認為,在消防救援領域,智能機器人在滅火輔助、復雜環境人員搜救和重大安保單位消防巡檢等場景中均有潛在的應用空間。
“在滅火救援工作中,消防人員需要快速進入高溫場所,搜索災情信息、進行人員搜救,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同時對技術要求很高。”從實際救援工作的需求出發,劉濤提出,在爆炸坍塌、毒氣泄漏等極端的環境下面,尤其需要智能機器人替代消防員執行初步的偵查、定位,增強消防隊伍的搜救能力。
作為國際化旅游城市,杭州在接待服務領域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
“近兩年會議中心接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有時會因語言障礙影響服務體驗。我們希望機器人能提供實時咨詢和精準場地導航,提升服務質量。”杭州市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董事長沈靜認為,相較于人力,機器人可以提供更智能、更實時、更精準的服務。
她表示,希望未來酒店機器人可以實現超長續航、提供智能引導入住等服務。在安保方面,她希望機器人可以實現動態路線自動巡航、夜間熱成像掃描和AI視覺行為識別等功能,并和公安報警系統聯網,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分層分類,實現自動報警。
對接會現場。 藍伊旎 攝“目前市面上表演類的機器人比較多,消費級的機器人大多還沒有產業化或者規模化。”中國移動首席專家、中國移動智慧家庭運營中心融合通信系統部總經理程寶平認為,應持續探索消費級機器人的應用空間,讓人工智能真正改變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在他看來,機器人應用分為幾個關鍵階段,如“道具期”的機器人僅能實現指定動作,到了“玩具期”則會具備一定的互動性,可以應用于娛樂或教育啟蒙。“當前機器人行業正處于‘工具期’向‘伙計期’跨越的關鍵期,需要重點突破具身智能與通用任務規劃能力,最終實現機器人與人類的能力互補與情感共鳴。”他說。
近年來,杭州憑借在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領域的先發優勢,培育出一大批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據悉,杭州機器人產業集聚了整機和零部件企業200余家,2024年工業總產值約為150億元。
為賦能產業發展,2023年,杭州出臺《加快推進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將機器人接入重點產業賽道;2024年,杭州發布《杭州市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為產業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現場,杭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人形機器人產業政策。據了解,接下去杭州將持續鼓勵開展該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支持科技創新主體建設,鼓勵引育優質項目,鼓勵企業投資增產,強化創新鏈、壯大產業鏈,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創業生態圈,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