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該為母親做什么:子女打理好自身資本之余,順便幫父母建立穩健型投資組合;對于父母身體健康欠佳的家庭,建議子女從現在開始著手準備養老準備基金。
“養老理財越早越好,晚幾年才開始準備,可能要花一輩子才能趕上。”白領阿嬌的話如同當頭棒喝,給了大家一記深刻警鐘。今年4月底,她母親檢測出有惡性腫瘤,單化療費用就花掉了10萬元,“如果當年買商業保險不拖拉,類似這種疾病,至少能報銷40萬元。”
事實上,記者調查發現,有70%的父母擔心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而其中60%的人養老資產儲備不超過5年,存在嚴重保險“缺口”問題。因此,作為子女,與其逢節慶給父母送禮,不如給他們送一份長久的“安全感”。
記者調查
多數受訪者養老資產無著落
5月9日是母親節,借此機會,記者特別對佛山禪城、南海、高明三地部分居民的養老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2/3的受訪者希望在60歲之前退休,60%的受訪者養老資產儲備不超過5年,有些甚至還沒有開始,僅有10%的受訪者制訂了詳細全面的養老規劃。
父母對養老很恐慌
超過70%的父母表示“對養老問題很恐慌”,原因主要有三:子女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不想難為孩子;“活得起,病不起”,面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日趨減弱,越來越焦慮;保險買得少,50后、60后的市民除了社保外,很少有買其他保險的,特別是農村家庭的父母,基本上只有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連社保都沒有,假若生病,保額很低(重大疾病只能報銷1萬元左右)。
點評:對于這種社會現象,專家認為不能全怪父母或子女,而是整個社會養老體制不完善導致。隨著我國對養老、保險體制的完善,以及70后、80后逐漸成為有經濟實力的父母,以上情況可望得到更好解決。
重子女,輕父母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非常值得關注:父母和子女的保險金額比例嚴重失調。調查中,絕大多數父母為子女購買了超過5萬元的保險金,卻只有極少數父母(家庭富裕)為自己買了3萬元以上的保險。
今年52歲的陶姨算是同輩中比較有理財意識的人,但她也只是給自己買了社保,卻早在10年前就為兩個子女買了“九九鴻福”商業保險(平均每月交500元)。為何顧此失彼?“孩子才是未來的頂梁柱,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吃苦都沒問題,只要孩子好。”陶姨說。
點評:陶姨的初衷雖然很好,但事實上,父母生病對很多家庭而言出現的幾率更高,花費更大(動輒上萬元)。因此,處理好父母養老規劃問題,反而能更好地平衡家庭開支,防患于未然。
女性養老壓力更大
雖然在記者的整個采訪過程中,男女受訪者的人數相仿,但記者明顯感覺到,女性對于退休的壓力大于男性,形勢更為嚴峻。從反饋數據可以看到,佛山女性的退休年齡比男性早5年,即養老儲備期比男性少5年,但預期壽命卻要比男性平均高出3歲。
專家以陶姨為例分析:假設她的預期壽命為85歲,社保繳費15年,55歲退休的話,總共需要補充養老金60多萬元;而陶姨的丈夫假定60歲退休,壽命為80歲,則只需要40多萬元,少1/3之多。而且涉及養孫養兒、料理子女家庭的需要,女性提前退休的可能性比男性高3-4倍。
點評:如果條件允許,絕大多數父母都希望早退休。但是在本屬于為養老囤積資本的黃金(1200.10,-10.30,-0.85%)時間段里,他們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是亟需警惕的。
診斷
三因素阻礙養老儲備
1.在記者的提醒下,不少老人表示愿意從現在開始為養老做準備,但是他們每個月只愿意支出很少的錢,即使有比較長時間的積累,也沒辦法達到他們所預期的那種舒適、安逸的退休后的生活。這些持續的矛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國內居民提前進行養老準備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