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長短線結合為資金保值
“5%以上的收益率,資金量至少得在30萬元以上。”一位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對前來咨詢理財產品的客戶如是說。而該行客戶趙先生則告訴記者,去年11月在一家股份制銀行購買了一款期限為149天的理財產品,到期后年化收益率為5.8%。5萬元的理財產品讓他獲得了近1200元的收益。
目前多數期限在半年左右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只有4.5%或更低。上述國有銀行客戶經理表示,目前降息前設計的較高收益產品已經賣完了,現售和將售的下一輪產品預期收益都較降息前有所下降。
“買理財產品,好像越來越‘虧’。”在銀行購買了一款一年期理財產品的林阿姨表示,她之前每次只買期限1至3個月的短期產品,而現在卻因為收益不斷“縮水”而改為購買長期產品。“從今年開始,每‘倒騰’一次就發現收益更不如前。”林阿姨說,今年以來她的理財生活是“光折騰錢,沒見到錢”。
理財產品進入降息通道,長期產品和債券類產品相對熱銷。“目前我們行理財產品的銷售順序是,一年期的先賣完,半年期的隨后賣完,三個月及以下期限的產品最后可能還有額度。”據客戶經理介紹。
此外,還有部分債券類產品因為預期收益率依然“堅挺”而受到市民歡迎。在一家國有銀行網點,理財經理推薦了一款投資于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區別于很多組合型投資理財產品,這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相對穩定,目前銷售的期限為183天的該款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4.7%,而其他同期限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多在4.5%以下。
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理財產品期限長短搭配,再配合多樣理財品種才能使手中的資金保值。“比方說打算用1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與其將全部資金購買這款半年期的產品,不如將其中5萬元購買1年期的理財產品,而另外5萬元購買期限為3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理財經理表示,這樣,不僅與10萬元“起點”的半年期產品預期收益率相近,而且手頭的資金也可以保持相對靈活。(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