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建議
關注早期發行低面額券種
“投資國庫券跟投資人民幣一樣,越是早期的品種越有價值,1990年以后的國庫券數量比較大,收藏的意義并不太大。” 白沙古玩城三勤堂徐老板建議投資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新品相的國庫券。
盧伯雄認為,對一些涉市不久的普通愛好者來說,繼續追逐價格很高的高面額券種有一定的風險,可關注一些早期發行的低面額券種,比如:1982年發行的1元面額券(挖煤機圖案)。在我國發行的所有國庫券中,唯有1982年才發行過1元券,故顯得尤為珍貴。1983年發行的5元面額券(煉油廠圖案)和1984年發行的10元面額券(葛洲壩圖案),這些面值較小的國庫券品種,印刷非常精美,且目前存世量也不多,現全品相的1元券市價為40多元,1983年5元券市價不到30元,1984年10元券市價也僅售50多元,屬國庫券中價廉物美品種,其后市顯現出較高的升值潛力,現在可說是集藏愛好者逢低吸納的絕好時機。
每周小講堂
國庫券的歷史淵源
國庫券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本世紀初。在民國早期,曾經大量發行國債,而且品種繁雜,除中央及省發行有獎公債、整理公債、金庫券、軍需庫券、國防要塞公債等債券外,還有大量的地方債券。
至民國中期以后,更有名目繁多的救國公債、國防公債、戰時公債、同盟勝利公債、統一公債、復興公債等等,面值從5元、1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至1千元、5千元、1萬元、5萬元、10萬元不等,償還期限最長達30年。
解放戰爭時期,各地革命政權也曾發行公債,粵贛湘邊縱隊就在1948年發行公糧債券15萬擔,面值分1擔、5擔兩種(當時按谷物定量),償還期限分夏收秋收兩次償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發行過“人民勝利折實公債”。 1954年后,國家開始發行經濟建設公債,面額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等,償還期限分8年作8次償還;1955年增發100元面額券,償還期限分10年作10次償還;至1959年起,國家停止發行國內公債,并于1968年全部還清公債本息。 1981年后,國家恢復發行國債,面值分1元、5元、50元、100元、1000元、1萬元六種;1983年改發面值5元、10元、50元、100元四種;1984年增發1元、1000元面值的;1995年又增發了5000元面額的。
從1981年起至1997年止,共發行了不同面額的憑證式實物型國庫券計78種。
互動:如果您家里有什么有趣的收藏品或者想咨詢收藏方面的事情,請登錄cj.voc聯系我們或者加入我們的收藏交流群237304278,一起分享收藏的體會和快樂。(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