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土地是不是最好的抗通脹保值品,一直以來爭議很大。有人認為黃金比房產更保值。黃金和房產,究竟哪一個更適合抵抗通貨膨脹呢?讓我們來看一組歷史上的數據。
以“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例,廣州市公安局、財政局等各局的第一科科長月薪在50~70元銀元,普通的二等科員月薪在20~30元銀元,等級最低的收發員月薪在16元銀元左右。公辦學校教師的收入則稍高于普通公務員,最低級教員每月能領30元銀元工資,最高級教員每月能領125元銀元工資。
廣州西關華林寺門前的小洋樓,每平方米售價只有30元銀元,按銀元一元等于150元人民幣估算,均價為4 500元錢。當時的最低級教員花一個月工資,就能買到一平方米廣州市的房子,而今天廣州普通教師的一個月工資是無論如何也買不了一平方米房子的。
由此,某著名專家拋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黃金不能抵御通脹,而支持他觀點的所謂證據就是民國時期的房價。他還舉例說:“民國時期5兩黃金可以買下一個四合院,現在1公斤黃金也買不了半個廁所!”“如果你在100年前沒有買四合院,而保留5兩黃金,那你今天將是一個窮人。”
該專家指出,1980年,一盎司黃金的價格是800多美元,截至2011年4月初,近30年也就漲了600美元。民國初年,1兩黃金可以買2畝良田,5兩黃金就可以買北京一個四合院。但近100年后的今天,1公斤黃金等于30萬元人民幣,只能買北京四合院的半個廁所。很多投資者對此議論紛紛,無論從數據上看還是從現實情況中觀察,都覺得該專家說得有道理。同時,網上還盛傳“黃金保值神話破滅”的說法,有網友計算從2009~2010年,黃金投資的收益不要說比不上房產,甚至還比不上大蒜、豬肉。而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黃金的投資收益也遠遠不及同期房價的上漲幅度。面對這種種現實,很多人得出結論:與黃金相比,房子才是抵御通脹的最佳選擇。
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如此簡單地看。把戰亂時代與和平時代的房價與金價進行比較,前提就錯了。現在我們來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假設時光可以顛倒,把亂世與和平時代的時間換個順序,即和平年代在前,而動蕩年代在后,那么你可能就會得到相反的結論。以前蘇聯為例,前蘇聯解體時,盧布大幅度貶值。很多億萬富豪,瞬時赤貧如洗。在1990年11月1日以前,前蘇聯經濟秩序正常。1盧布兌換1.67美元。而在1990年11月1日當日,前蘇聯官方宣布盧布在近三十年來第一次出現大幅度貶值,由1盧布兌換1.67美元貶到1盧布兌換0.56美元。1991年蘇聯解體后,新成立的俄羅斯政府為重整經濟使用了“休克療法”,政府被迫放松銀根,增發18萬億盧布。這是1991年貨幣發行量的20倍,直接導致高達2000%的通貨膨脹。舊盧布幣值急劇下降。1993年,俄羅斯政府不得不發行新的貨幣以挽救經濟。1994年11月25日,盧布的官方匯率已降到1美元兌3 235盧布。到了2000年,再次發行新盧布的時候,相比前蘇聯解體前,已經變成了1美元兌28 000舊盧布,舊盧布已基本變成廢紙。在此極度動蕩的環境下,很多昔日的富人被拋向了破產的邊緣,甚至赤貧如洗。面對盧布大幅度貶值,這些昔日的富豪無能為力,他們在哀嘆,前蘇聯解體前的自己又是多么的不明智啊?如果把盧布換成黃金,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么現在也不至于如此窘迫。
那個著名的專家在這個“四合院 黃金”論中,忽略了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段。亂世的時候,今天蓋的房子,沒準明天就被炸了,價格低是正常的,怎么能與和平時期相比呢?現在是太平盛世,和平與發展是主題。在老百姓向往安居樂業,渴望過上好日子的前提下。(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