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萍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定投并非傳統意義上每月拿出固定金額去購買一只基金,而是依據行情變化與基金業績表現,隨時調整定投時間、品種及金額。譬如她每月會結合具體情況從家庭收入中扣除500至2000元定投2至3只基金。其最大好處是可以攤平投資成本,以盡可能接近大多數投資者所投成本的平均值。此后,再經過長期持有,時間的復利效果就會凸顯出來,不僅資金安全更有保障,而且還可以讓資金聚沙成塔,收益倍增。
閑錢滾動購買銀行理財
被訪人:小鄭 配置比例:90%
在通過合理理財實現收入倍增計劃的被訪者中,近乎9成人都不同程度地配置了銀行理財產品,以均衡組合風險。今年33歲的小鄭告訴記者,自成家后一直都在用閑錢滾動購買中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既能獲取高于銀行定期儲蓄的收益,又相對安全穩妥。他說:“我和妻子月收入加在一起將近2萬元,扣除日常開銷,每月最少能凈存1萬元,一年下來就是12萬元。在如何將這筆儲蓄保值增值的問題上,我們曾有過分歧。她比較偏好炒股這類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認為只要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放手一搏,資金積累會大大提速。而我卻很反對這種觀點,更看重資金的安全性,總不能辛苦賺來的錢還沒等增值就先虧損吧?再三爭論與權衡下,她同意了我的建議。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我將閑置資金按比例購買保本及90%保本的3個月至1年期理財產品,年收益基本能維持在5%至8%。盡管短期內并未達到倍增,但起碼實現了錢生錢利滾利。”
小鄭說,他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會首先關注產品的投資方向或掛鉤標的,若產品投資方向風險較高、產品設計過于復雜、新穎,即使收益再高,也不會考慮。其次,小鄭對于產品的投資期限也甚為關注,通常情況下他不會選擇投資期限過長的產品,一來是因流動性不強,二來是未來經濟形式、貨幣政策等尚無法預知。
“四季度才過去一個多月,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已呈止跌企穩、甚至小幅上漲的趨勢。我最近咨詢了不少銀行客戶經理,普遍的觀點是,在年末和農歷新年到來之前,市場資金面可能保持趨緊狀態,以人民幣計價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望繼續走高。所以我計劃在現有的2款短期理財產品到期后,集中資金購買一款跨年產品。”小鄭覺得,只要始終遵循自己的購買原則,不輕易被高收益或銷售人員的宣傳蠱惑,銀行理財產品應該是實現增收最為可靠的理財手段。
加大信托產品配置力度
被訪人:賀勇 配置比例:60%至70%
對于日常事務繁忙的高收入人群來說,增收并非他們的首要目標,相比之下,如何規避通脹帶來的資金縮水風險才是重中之重,個體經營者賀勇對此深表認同。“從某種角度看,身處通脹環境下,防止資金縮水本身就是一種變相增收,關鍵是找尋一個‘抗脹方式’。以我目前的工作強度看,根本沒有時間對投資門類、理財品種一一了解對比,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我都沿用著儲蓄的老方法。后來,經身邊朋友介紹才開始關注起信托產品。前不久,剛購買了一款門檻100萬元的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期限為30個月,年化預期收益在13%,比定期儲蓄利率要高出很多。但我不會只看重收益,畢竟由于資金投向不同,產品風險程度也會有所差距。比如房地產信托年收益能達到12% ,工商企業為10% ,限售股票質押為9%,上市流通股質押為8%,相對來說收益較高的房地產信托肯定不如流通股質押的項目穩妥。因而,比起收益,我更看重產品的投資方向、抵押物、抵押率等。”
通常情況下,賀勇會在一款產品到期后緊接著尋覓下一款,盡量縮短資金“空窗期”。而他之所以看好信托投資是因為不用消耗太多精力與時間,且投資收益也較高。的確,現如今隨著居民財富積累日漸膨脹,使得包括財產保值增值在內的財富管理需求明顯增加,而信托理財作為財富管理領域的重要一極,其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始終保持著快速發展態勢。記者發現,眼下關注信托投資的市民大都資產量較大且缺乏閑暇時間,期望獲取相對穩健的較高收益,而本著“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信托產品恰恰迎合了這部分投資者的需求。賀勇稱,接下來他還會關注一些新興信托產品,如紅酒信托、翡翠信托、紅木信托等。此外,在投資比例上,他會由現在的50%增加至60%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