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理財,財越離你”成為2012年投資者心酸無奈的自我調侃。記者采訪發現,理財市場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炒作”、“黑嘴”、“坐莊”等亂象擾人,讓投資者“增加財產性收入”的夢想漸遠。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達6.73萬億元,中國社科院則估計2012全年銀行理財產品募資規模流量不低于20萬億元。加上2.4萬億元的基金、近7萬億元的信托資產(大部分為理財),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已近30萬億元。如果與千千萬萬家庭財富命運息息相關的理財市場未能有序發展,百姓增收大計如何實現?
“火腿”“門票”理財,有多少“炒作”可以胡來?
理財市場近期有點“歡樂”。繼金字火腿宣布計劃通過工商銀行發行2億元的巴瑪典藏發酵火腿收益權理財產品后,華僑城A宣布推出“歡樂谷主題公園入園憑證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募資18.5億元。
“連火腿和門票都可以推理財,還有什么不能?”一位長期關注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衛薇說,“下一步是不是醋、醬油、豆腐乳都可以作為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
金融創新是假,“手緊”借錢是真。中信建投研究所銀行金融服務行業研究員佘閔華說:“一些企業打著另類理財旗號,除了制造噱頭,最主要是在其銷售業績不佳、現金流吃緊的情況下,以較低的成本融資借錢。”
“另類理財往往是與實物市場的投資炒作泡沫相呼應,從普洱茶、紅酒、藝術品,乃至‘蒜你狠’‘豆你玩’行情,都會有銀行跟風推出相關掛鉤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炒作概念。”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說。
另類理財看起來很美,卻可能是刺人的薔薇。一些銀行跟風發行的碳排放權理財產品、農產品理財,不是零收益,就是大幅虧本。
近期塑化劑超標事件也給白酒收藏理財市場帶來不小沖擊,部分白酒理財產品或難實現高收益。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行情顯示,截至12月24日,沱牌舍得公司發行的“水晶舍得2012”最新價格為535元,較上市價格780元已跌去逾30%;西鳳“鳳香50年2012”最新價585元,較發行價800元跌去26.9%。
記者采訪發現,掛鉤酒類的理財產品往往因標的物價格波動大、信息不透明、流動性差等特點,具有較大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說:“隨著我國理財市場規模增長和品種增多,一些復雜的理財產品處于監管真空狀態,市場亟待建立獨立的評級評價制度來彌補市場紀律。此外,要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機制,讓投資者及時、便捷地了解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避免因信息披露不足、監管者風險提示滯后等信息不對稱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老母雞變鴨,還有多少“黑嘴”在“忽悠”?
79歲的陸大媽本想去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辦理五六萬元的存款,理財經理建議她買一款50萬元起售、年收益11%的“理財產品”,“百分百沒風險”。老人家回去就找親戚朋友湊足50萬元購買了這款產品。一年后,她才發現養老錢打了水漂,血本無歸。
實際上,這款所謂的“理財產品”并不是銀行發行的,也不是銀行代銷的,而是銀行員工私下售賣的一款涉嫌違規的“有限合伙私募基金”,俗稱“地下私募”,目前投資者損失已超億元。
記者采訪發現,類似的銷售“忽悠”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上海白領強小姐到建設銀行上海某支行辦理5萬元定期轉存,在工作人員推薦下購買了一款預期年化收益6%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