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緬甸珠寶業界消息,2012年以來,作為緬甸第二大出口創匯產品的玉石產量減少10439噸,出口量也大幅下降。與此同時,緬甸政府取消了去年下半年玉石礦的公盤。這與在業界流傳的“緬甸將禁止玉石原石出口”的消息相呼應,原石儲備成為新一輪行業角逐,不少玉石商家因此憂心忡忡。
玉石商家不看好行情
昆明景星花鳥市場經營玉石的吳先生憂心忡忡,“限制原石出口對我們當然有影響,現在緬甸玉石出口更規范化,輕易拿不到原材料,能拿到的也是B、C類貨,好的材料都留在緬甸或者被緬甸境內的華商所有。以前在邊境通過私人老板就可以拿到貨,現在必須通過商會參加大型拍賣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大學畢業后,吳先生就和哥哥開始經營玉石生意,他們自己去邊境買材料,自己雕刻,并在昆明、瑞麗都開了玉石店,生意一直不錯,但2012年開始行情卻讓他們始料不及。
看著對面正在裝修的一排店面,吳先生說:“這些裝修的店面都是周大福、周生生等大商家,有實力或有存貨的會干下去,我們這樣的小鋪面就不好說了。”盡管有些悲觀,但他對接下來的發展也有自己的打算,“可能會順帶賣其他種類的石頭,不一定非得賣翡翠,重在雕飾工藝的加強。實在不行,也可以干木材這一行,緬甸木雕在中國也很有市場。”
緬玉供應的源頭開始收緊
吳先生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緬甸政府每年會舉辦兩到三次公盤進行玉石交易,這是翡翠原料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正規渠道,礦區的老板將開采到的原石放入市場,中國國內的翡翠商到場參加競標。然而,2012年3月的公盤競標中,不少翡翠商發現原石的質量明顯下降,公盤交易量也急劇萎縮,去年的后兩次公盤也被取消,業內流傳的“緬甸要禁止玉石原石出口的消息”似乎得到印證。盡管這條消息沒有得到確認,但緬甸對玉石原石市場的整頓是毋庸置疑的了,甚至有消息稱,緬甸禁止玉石原石出口,轉而出口成品,是為了將新都內比都打造成世界翡翠貿易之都。同時,對于中國來緬甸經營的商人將免費給予土地使用權,并花重金聘請雕刻師傅,讓其兩年內免簽證。多種跡象顯示,緬甸玉石供應的源頭開始收緊,玉石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
種種消息引起人們對中國尤其是云南玉石產業的擔憂。毛料來源直接影響了國內玉石商家及廣大翠友。很多商家開始有意識地囤貨,一旦消息屬實,手頭有原料的商家可能會因此得利甚至壟斷市場,手頭無貨源的商家會難以繼續運轉,高端翡翠價格可能大幅上漲,翡翠玩家也將難以買到價位合適的翡翠。
云南玉石業應“走出去”參與競爭
在翠湖附近經營玉石店的唐女士最近去邊境拿貨時也發現貨源很少,“很多同行朋友跟我說買不到東西了。”唐女士認為,現在的搶貨現象不單純是受緬甸方面的影響,主要是季節性原因:臨近春節,工廠的工人都會放假,會有一段時間沒有新貨,但零售商一過年就要開始賣東西了,不進貨的話年后就沒有東西可賣。
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行業競爭中的惡意炒作,但玉石畢竟是一種極其難得的自然資源,一塊好的玉石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和極其苛刻的自然條件才能形成,緬甸的玉石資源遲早有枯竭的一天,因此,緬甸政府控制資源出口是大勢所趨。國內商家手中的存貨仍有較長的消化時間,相信未來三至五年玉石市場仍將正常運轉。
面對市場的“不穩定”,從工藝、文化方面入手,打造高端玉石品牌似乎成為業界共識。“緬甸為了保護本國利益,禁止玉石原材料出口,采取出口替代是可以理解的,云南在珠寶業產業發展方面可以更多地采取進出口替代的方式。作為商家,首先要提高自身產業結構,向高檔、深加工玉石方面發展;其次要走出去,參與緬甸加工業的發展,開發海外玉石加工業,比如在緬甸國內加工,再進入國際市場。玉石業已經發展多年,緬甸也一直在限制出口,但每年依然有一定的原材料出口,云南由于特殊的區位條件和自身產業結構的發展,理應有能力參與競爭。”云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陳鐵軍認為,“緬甸采取出口替代,我們也可以提高自身產品的檔次。”( 昆明日報)